本报记者 杨 静
2016年,是江西社会体制改革强力推进的一年。
从司法体制改革破冰,到基层治理创新,再到完善法治环境,我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期待的问题入手,在社会体制领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一年来,社会体制改革在一项项革故之举中稳妥推进,试点工作在一项项鼎新之措中有序展开,年初确定的23项改革任务画上圆满句号,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基础。
改革创新除藩篱
2016年是司法体制改革的关键之年、攻坚之年。
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完善司法责任制、健全司法人员职业保障、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是4项相互关联的重大改革任务。
作为全国第三批司改试点省份之一,去年初,我省在九江市、上饶市中级法院、检察院,以及九江市所辖濂溪区、彭泽县和上饶市所辖信州区、横峰县法院、检察院先行启动以司法责任制为核心的4项改革试点,为全面推开探索、积累经验。
围绕“1+6”改革方案体系,我省积极开展制度建设,基本建立了改革试点制度体系和一系列配套制度;
员额制改革取得了实质进展。组建成立省法官、检察官遴选委员会,首批入额法官174人、检察官144人,均低于中央确定的39%员额比例上限;
司法责任制改革稳步实施。突出法官、检察官办案主体地位,健全司法办案责任体系,真正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
职业保障和人财物统管工作有序推进。试点单位员额内法官、检察官工资套改全部完成,财政资金落实到位,试点法院、检察院机构编制统一上收省级管理。
随着一系列带有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改革举措陆续推出,司法体制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向纵深推进,成效明显。
改革后,试点法院、检察院回归办案本位,一线办案力量得到增强,85%左右的司法人力资源配置到办案一线,提升了法官、检察官的专业化水平;改革信心进一步增强,办好案的积极性责任心明显提升,司法队伍活力不断迸发,办案质量效率稳步提升。
攻坚克难破痼疾
改革迈进“深水区”,遇到的都是“硬骨头”,只有突破利益格局的藩篱,兼顾好当前实际和长远利益,才能形成经得起检验的改革成果。
涉法涉诉信访一直是个“老大难”。在过去涉法涉诉改革基础上,我省通过深入实施律师参与化解和代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通过建立以律师为主体的第三方监督机制、建立律师库、实行律师值班制度等渠道,推动涉法涉诉信访问题依法处理。
社会信用不健全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痼疾。去年,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密集出台,省级公共信用信息平台进一步完善,目前系统已经联通了38个省级部门,实现全省信用信息数据跨部门、跨地区交换共享,为实施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提供信用信息依据。
为改变多层执法、多头执法、执法扰民的现象,去年,我省在南昌、新余、鹰潭、赣州和丰城、瑞金、共青城7个地方开展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有效整合了执法职责与执法队伍,减少了执法部门,统一了执法力量,提高了执法效率。
公安机关接处警过程的“人情案”“关系案”“口袋案”成为腐败的“后门”。为此,我省深入推进全警情录入工作,明确所有警情的接警、派警、处警、警情反馈等信息录入到“三台合一”接处警系统,实现有警必接、接警必录、录警必处、处警必公。
一项项改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公正为民增幸福
如果把改革当作考题,那么群众的获得感就是最好的答卷。
过去一年,我省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社会和谐有序。
家住南昌市红谷滩新区的于女士最近发现,自家小区门口及附近主要路口新增了许多视频监控设施。有了这些“天眼”,她感觉生活、出行更安全了。为创新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省公安厅出台意见,深化“平安守护”“红袖标”等群防群治主题活动,指导基层组织和群众开展义务巡逻、加强住宅区出入口控制、视频监控、技术防盗等物联网防范措施,着力健全点线面结合、网上网下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为提高数据资源服务平安建设的利用率,去年,我省积极整合政府和社会监控摄像头,推进重点部位、治安卡口等公共区域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和综合利用,构建起全省社会治理大联动平台。目前,全省11个设区市全部实现图像联网,接入85个县(区)、3.7万路监控点,上传部级联网平台2.1万路,初步形成了网上网下整体作战的工作体系。
公正司法,一心为民,法律援助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高。我省全力打造全省法律服务网上平台,公众通过互联网、手机APP、微信等方式,享有网上咨询、网上申请、网上办理、网上查询、网上监督等法律服务,构建了网上找律师、办公证、求法援、寻鉴定、要调解、推普法的“云上法务”新模式,做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百姓得实惠”。
在构建公共安全体系中防范和化解矛盾风险,在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中推进社会共治,在社会事业改革中提升服务改善民生,一项项社会体制改革举措,呼应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转化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