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经连续六年稳居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而非洲也成为我国企业在海外的第二大承包工程市场和投资目的地。中非经济结构互补性很强,合作空间巨大。那么,江西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该怎样把握好机遇,更好地应对困难和挑战,从而发展壮大呢?
“一带一路”战略下的非洲之行,采访组走过赞比亚、赤道几内亚、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四个国家,一次次让记者感到惊喜。在赞比亚和肯尼亚,江西对外工程承包企业做到了行业翘楚,从承包工程到海外投资;在埃塞俄比亚,江西劳动密集型企业再造了一个“就业王国”,拿下了当地女鞋出口创汇的头把交椅;在赤道几内亚,江西农业企业把中国先进的农业技术和人才带到非洲,成了这片肥沃土壤上的拓荒者……记者发现,对于迫切需要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的非洲来说,无论是农业、制造业还是基建行业,这些来自江西的产业、技术和资本都有很大的用武之地。
在“一带一路”战略下,江西企业抓住了中非产能合作的历史性机遇,取得了骄人成绩。然而,这些走进非洲的江西企业,在融入当地的过程中也交了不少学费。投资非洲,除了安全风险外,还面临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语言环境、政策环境、法律体系和税务制度。因为工作方式和思维习惯不同,华坚国际鞋城刚来埃塞俄比亚时,经常遭遇员工罢工,影响企业效益。后来,企业不断推进属地化管理,才逐渐化解了这个矛盾。
此外,非洲有一些领域投资空间巨大,可有些领域却竞争异常激烈。在埃塞俄比亚、赞比亚和肯尼亚的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上,国际知名企业、中国央企和本土企业“三足鼎立”。再加上当地政策对本土企业有一定优惠,要想在竞争中胜出,除了自身实力过硬以外,还要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在肯尼亚,江西国际不但用中国进出口银行优惠贷款帮当地建医学院,还会定期走访当地孤儿院和学校,捐赠书桌、文具等学习用品,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很多非洲国家都希望能借鉴中国经验,复制中国模式,成就本国的发展。江西企业“走出去”,到非洲开拓新市场,要做到双赢,必须充分了解当地不同的文化、法律、政策等各方面的差异,做好风险评估和市场调研,加强风险防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