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民富起来。
《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实施意见》指出,我省农业农村还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农业结构调整难度加大,农民持续增收动力不足。今年,要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积极发展新型业态,提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大力推进十大脱贫攻坚工程,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左右,农村贫困人口70万人实现脱贫的目标。
新型业态添把火,打造一批集生活、生产和生态于一体的田园乡村综合体
如何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施意见》开出了“药方”:积极发展新型业态,做美做精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去年,全省规模休闲农业企业总数达到4190家,接待游客预计超过2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700亿元。从全省来看,下一步,要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乡村旅游、订制农业、会展农业、农业众筹等新型业态,打造一批具有赣鄱特色的乡村旅游名镇名村。省农业厅党委书记陈日武提出:“各地要按照《实施意见》的要求,大力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发展农田艺术景观、农事节庆活动等创意农业。推进农业与旅游休闲、农耕体验、文化传承、健康养生、生态保护等深度融合,建设一批集生活、生产和生态一体的田园乡村综合体,大力发展乡村民宿经济。”
《实施意见》对发展新型业态作了明确要求:各地要充分利用国有林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挖掘独特的山水、红色文化和森林景观资源潜力,建设一批省级森林体验基地和森林养生基地;加强农村文化遗产和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积极发掘、保护、延续和推广农耕文化、乡土民俗文化。大力推进中心镇建设,着力培育一批休闲度假小镇、特色商贸小镇、绿色生态小镇、文化风情小镇等商旅特色小镇。
开辟并畅通农产品网络营销新渠道,让农产品走进城里人的生活,把钱送进农民的腰包
昔日提篮叫卖,今朝上网营销。在大数据时代,不少农民紧紧抓住电子商务引发营销革命契机,用那双握了几十年锄头的手去触摸电脑键盘,推动了农产品流通业态的全方位变革。
如何抓住我省被列为农业部信息化进村入户试点省和全国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试点省,智慧农业建设走在全国前列,“123+N”框架基本构建,成功纳入国家PPP示范项目的机遇,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补齐流通短板?《实施意见》专列一条——完善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支持“赣农宝”“邮乐网”“供销e家”等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和乡村电商服务站点建设,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农产品进城和农资、消费品下乡的双向流通格局。同时,各地要大力组织农产品的信息化、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生产,通过发展电子商务,将更多的农产品销出去。
《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鼓励农村电子商务集群发展、特色发展,推进“淘宝村”“电商村”及县域电商产业园规范建设。完善县乡村物流体系,实施快递下乡工程。今年,我省将培育一批以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技术为支撑,联通重要产地和销地的骨干流通企业;推广农超、农社(区)、农企、农校、展示展销等形式的产销对接,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城市社区或郊区设立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
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升价值链,让农民共享产业融合增值收益
提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推动农民持续增收,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收益,引导产业集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升价值链是强推力。
《实施意见》强调,各地要围绕促进农民共享产业融合增值收益,发展多类型农村产业融合方式,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有机融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互动、融合发展。各地要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利益共同体,完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更多农民分享农业产业链延长和价值链提升带来的红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今年,各地将鼓励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主体向生产性服务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和休闲农业延伸。
《实施意见》提出,各地要大力支持企业前延后伸建设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发展精深加工、物流配送和市场营销体系;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户、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紧密连接,引导农户自愿以土地经营权等入股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实施意见》还要求,各地要实行相关扶持政策与农民分享产业融合增值收益相挂钩,强化联农带农激励机制。同时,各地要开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支持建设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