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不小康 关键看老乡 井冈山在全国率先脱贫有哪些亮点
本报记者深入井冈山 挖掘出一个个鲜活有温度的故事
【按语】
文/记者石鹏
春天的井冈山,处处生机勃勃,村村盛开“幸福花”。这朵“幸福花”,源自井冈山城乡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
一年前,那个春意萌动的2月,习近平总书记带着对老区人民的深情牵挂,带着对红土地儿女的深厚感情,踏上了赣鄱大地,登上了巍巍井冈,并留下了“在全面小康的进程中,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和“井冈山要在脱贫攻坚中作示范、带好头”的殷切嘱托。
一年后,雄鸡唱韵,捷报传来——经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评估,并经江西省政府批准,井冈山正式宣布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全山4000多户1.5万余名贫困人口,成功甩掉“穷帽”,走上了富足美满的康庄大道。这是全面小康的现实呼唤,更是对省委、省政府,特别是对习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交上的一份最好答卷。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脱贫致富的井冈人民,究竟经历了哪些生活变迁?对未来又有着怎样的期许和信心?
沉下身,潜下心,奔走在路上,心中才会有风景;在现场,听民声,零距离感受,心中才会有收获。今年春节期间,本报记者深入井冈山,兵分两路,与脱贫户们同吃同住同感受,通过一个个鲜活生动、接地气、有温度的故事,展示井冈山在全国率先脱贫的壮丽图景,以及井冈山人民坚忍顽强、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黄炳华:每天的生活都跟过年一样
文/图 记者石鹏 实习生姚薇
他家还用上了农村少见的净水器
家中多变故生活陷入困境时 党和政府给了他最暖心的关怀和最有力的帮助
今年71岁的黄炳华,曾经,他“穷名”远扬,是家贫如洗的“红卡户”。如今,他又因“富”而名,成了村里率先脱贫的“明星”。2月4日晚,记者夜宿黄炳华家,零距离触摸了这场华丽的蜕变。
“红卡户”的华丽蜕变
黄炳华家住井冈山市荷花乡东源村荷花形组。原本如常人一样结婚、生子,过得安然幸福。
谁料,2009年,老伴突患脑血栓,从此卧病在床,生活无法自理;2014年,在邻镇打工的儿子,骑摩托车深夜回家时遭遇车祸身亡;2015年9月份,患病6年的妻子去世了……为给妻子治病和料理后事,家中早已债台高筑,30多岁的小儿子黄国平,因家境贫寒而错过了成婚的最佳时间。
生活,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此时,温暖的阳光照进了他的世界。2015年初,井冈山市拉开了“党员干部进村户,精准扶贫大会战”的序幕,黄炳华被确认为贫困程度最重的“红卡户”。蜕变,从此开始。
为了帮助黄炳华尽快脱贫致富,当地乡村干部结对帮扶、制定帮扶计划和措施、经常上门走访慰问解决实际困难。同时,还让他一家享受了诸多优惠政策,每年可增加数千元收入。
收入远远不止于此。帮扶干部得知黄炳华会做“米烧酒”,帮他把闲置的住房改造成酿酒坊,当年就增加纯收入8000余元。当地乡政府还出资5600多元,给黄炳华家修建了一条入户水泥路。
留宿客人有底气了
2月4日,经过长途跋涉,当晚7时许,记者抵达东源村荷花形组。
在黄炳华家里,记者见到客厅里有一台三层大冰箱,以及农村人极少用的净水器。他的房间里有一台崭新的液晶电视机,小儿子黄国平的房间里,摆着一台电脑。“这台液晶电视机是去年乡政府的领导送来的哩。”黄炳华高兴地说,他曾有过很多不幸,是党和政府在他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了他最暖心的关怀和最有力的帮助。如今,他每天的生活都跟过年一样。“要是以前,家不像家,我肯定不好意思说,但是今晚我敢说——记者同志,今晚就在我家住一晚吧!”
今年单卖米酒就要进账6万元
静谧的山村,让记者睡得特别踏实,一夜无梦到天亮。
吃过早饭,记者在黄炳华家的房前屋后逛了一圈。红砖砌成的房子,经过修葺加固焕然一新。房前有鱼塘,房后有菜园,菜园边上是酿酒坊。整个场景和布局,满溢着殷实富足的气息。
“以前,因为妻子的病拖累了家里,现在政策这么好,我们这些贫困户得到了最实在的好处,小儿子黄国平在附近一家瓷厂上班,一年也有3万余元的收入,家里早就实现脱贫了。我们是从心底里感谢党的政策好,感谢习总书记关心井冈山、重视老区人民!”黄炳华说,他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今年,他准备扩大酿酒坊的规模,计划酿3000公斤酒。按每公斤2元钱计算,收入要达6万元。
现在生活好了,黄炳华不羡慕别人有钱,只羡慕别人有健康的身体。因为,他还有一个最大的心愿,那就是趁着自己的身体还健康,尽快给小儿子讨个老婆。
“我跟儿子说好了,只要他讨到老婆,我就帮忙给他在龙市镇买套房子。”黄炳华乐呵呵地说。(江南都市 报)
小贴士
贫困县“摘帽” 需经过哪些程序?
江西省井冈山市26日宣布脱贫摘帽,成为我国建立贫困退出机制后首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27日表示,江西省井冈山市脱贫退出程序符合规定。全国其他贫困县脱贫摘帽也须履行相关贫困县退出程序后,由省级人民政府批准,才能宣布退出。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6年4月印发的关于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的意见,贫困县退出应由县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提出退出,市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初审,省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核查,确定退出名单后向社会公示征求意见。公示无异议的,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后向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报告。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考核评估司副司长杨炼说,对不符合条件或未完整履行退出程序的,责成相关地方进行核查处理。对符合退出条件的贫困县,由省级政府正式批准退出。
在贫困县退出标准上,原则上贫困县贫困发生率降至2%以下,西部地区降至3%以下。
截至目前,全国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片区县共831个,这些贫困县在2020年前计划将全部退出,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据新华社)
肖富民:政府助他建房吃旅游饭
文/图 记者石鹏 实习生姚薇
“如今有吃有穿,小孩读书、女儿看病、住房有保障,真正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现在党和政府的政策非常贴心,我非常满意。”2月5日上午,井冈山市茅坪乡坝上村坝上组63岁的“红卡户”肖富民笑着对记者说。
因女儿患尿毒症致贫
肖富民是因为女儿患尿毒症而致贫的。
“2013年,女儿肖月琴被诊断患上了尿毒症,为了给女儿治病,北京、上海、南昌等地,每年都要去好多次,光做血液透析,每年就要花五六万元。”肖富民说,那时候,他经常愁得寝食难安,对于贫穷的家庭来说,女儿的治疗费用是他面临的最大难题。
坐上脱贫致富的快车
正当肖富民一家陷入绝望时,“精准扶贫”的春风吹进了村子。坝上村以团中央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红军的一天”体验教学落户为契机,以红色旅游助推精准脱贫。肖富民等其他贫困户由此坐上脱贫致富快车。
采访中,肖富民还捧出了《“坝上红军的一天”农户接待手册》。记者看到,仅2016年,他家就接待了850人。“光旅游接待这一项,纯收入就有1万多元。加上我自己务工、妻子在村里帮忙打扫卫生收入有将近8000元,一年下来收入2万多元。还有低保、大病救助和‘红卡户’入股分红等政府补助,女儿看病的钱就不缺了。”肖富民说。
政府资助援建了新房
“今年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90周年,预计接待旅游就餐的人数会更多,我计划增加住宿服务。”肖富民指着他家旧房边上的一栋新房告诉记者,房子是2016年政府资助14500元援建的,装修好之后就可以用于游客住宿接待。
“习大大是我们老百姓的好书记,现在党和政府的政策好,我们脱贫致富,生活过得越来越有滋味。”站在新建的房子前,肖富民感恩地说。
如今的肖富民,真正像他的名字一样,由山村贫民变成了住上安居房、吃上旅游饭、过上幸福新生活的“井冈富民”。(江南都市 报)
梁清香:30亩杉树林是“真金白银”
文/图 记者王鑫
2月5日一大早,井冈山市荷花乡高陇村村民梁清香就赶到附近的山坡上,查看亲手栽下的30亩杉树林的长势。这片林子将在十几年后成材,收入也将成为梁清香与丈夫的“养老钱”。
丈夫高位截瘫 她悉心照顾13年
在2004年之前,梁清香家的小日子还算得上红火。她与丈夫正值壮年,踏实肯干。一对儿女伶俐可爱,家庭和睦,让邻里羡慕不已。然而,2004年的一个晚上,梁清香的丈夫熊德才在外做工回家,骑摩托车时不慎跌到山沟中,导致高位截瘫。自此开始,这个家庭陷入困顿之中。
梁清香告诉记者,丈夫高位截瘫,只能一直躺在床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喂饭、擦身、清理大小便……甚至为了丈夫的身体,梁清香还自学了打针和输液。
曾经负债累累 如今满山 “真金白银”
为了能养活一家人,梁清香成了家里的顶梁柱,种田、养猪、打零工……她样样在行。在劳动的间隙,她还要抽出时间照顾丈夫,但即便是拼了命的劳动,家里仍然负债累累。“当时两个孩子还在读书,丈夫每年的医药费都要一两万元。”梁清香说。
直到2015年,梁清香一家迎来了转机。2015年,自井冈山市开展“党员干部进村户,精准扶贫大会战”以来,梁清香家被认定为“红卡户”贫困户。接着,政府对她家实施了一系列帮扶措施,并落实了帮扶人结对帮扶。
在大家的关心和支持下,梁清香带领儿女们大力发展产业,利用政府产业帮扶资金1万元,栽种杉树林30亩,预计每亩每年纯收益800元,按12年生长周期计算,每亩可创纯收益9600元,共计28.8万元。“有这一万元,我靠着自己的这双手,栽了30亩杉树林,虽然现在还不能变现,但将来这都是实打实的真金白银。”梁清香告诉记者。
另外,儿子和女儿也都进入了工厂务工,领上了工资。在政府和帮扶人的帮扶下,她家的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改水、改厕、改路也全部到位。
看着长势喜人的杉树苗,梁清香脸上绽放出笑容,“穷了半辈子,以后我家会像这树苗一样,越长越好。”(江南都市 报)
肖移月:革命先烈后代老有所养
文/图 记者王鑫
2月6日,茅坪乡茅坪村的82岁老汉周超瑜与老伴肖移月在家里拿出一张老照片,仔细地端详着。“这张照片里,有毛主席和我母亲谢梅香的合影,是我家的传家宝。”肖移月拿着照片的镜框,一遍又一遍地擦拭。
以前 每年的收成仅够吃穿
原来,肖移月的父亲,正是革命先烈袁文才。“毛主席上井冈山时,我父亲就带着自己的农民武装参加了革命,”肖移月说,“父亲后来为革命牺牲了。这张照片是1965年毛主席重上井冈山的时候,和我母亲一起的合影。”
虽然父亲是革命先烈,但肖移月一家的生活却并不富裕。由于老两口年事已高,女儿又不在身边,家里的经济状况非常不好。“趁着还能劳动,我俩在房后的空地上种了点菜,再加上田里产的米,也仅够吃穿。”回想起那段贫困的时光,周超瑜夹着烟卷,长叹一声。
现在 政策兜底老有所养
2015年,肖移月一家被认定为“蓝卡户”贫困户,接着,政府对她家实施了一系列帮扶措施,并落实了帮扶人结对帮扶。
“国家低保金每年2160元,高龄补贴每年600元,新农合、医疗保险样样都有,再加上赡养费、慰问金等钱,现在兜里渐渐鼓起来了。”周超瑜笑着说,除此之外,政府还在家门口的“袁文才展览馆”里,为他谋到一个小位置,“我在这里卖一些关于岳父的书籍,每年也能赚到1万多元。”周超瑜感慨道,虽然自己已经没有力气去劳动致富,但国家的好政策,让他和老伴儿老有所养。
说话间,厨房的饭香已经飘了过来,“我家后院种的蔬菜一大把,尝尝我们的农家菜。”肖移月笑着说,去年,家里入股了村里的黄桃生产基地,不花一分钱,每年都能得到分红。“现在黄桃还没长成,每年只有200元的分红,但等到过几年黄桃挂果,就会更多。”一旁的村干部介绍,到时预计每年的分红都能递增500元。
一会儿,饭桌上摆满了鸡鸭鱼肉,“这些东西都是自家养的,平时我们吃的也是这些,”肖移月一边劝客人多吃点,一边说,“别看我年纪大了,可对未来还是很憧憬,毕竟日子越过越好嘛!”说这句话时,肖移月的脸上洋溢着笑容,这是最真诚、最阳光、最美丽的笑容。(江南都市 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