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县设区 东乡走进发展新时代——
计划建临川到东乡快速通道 “产城融合示范带”备受期待
3月6日上午,随着东乡撤县设区授印揭牌仪式的落幕,建县505年的东乡正式迈入“区”时代,1270平方公里的46万人口也一并成为抚州城区“市民”。至此,抚州市城区范围变为临川与东乡,面积增加了三分之一,达3393平方公里,总人口超过150万。
根据政策,抚州市将按照 “一个统一、三个不变、两个促进”的基本原则,即统一城市总体规划,保持现行政管辖范围不变、管理权限不变和财政体制不变,促进东乡进一步发展和市中心城区做大做强。撤县设区后,将给抚州、东乡带来哪些影响?记者为此进行了采访。
基础设施建设迎来高峰
“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工作重点必然更加倾向城镇化方向。”东乡区发改委主任杨高祖认为,近年来,东乡在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综合经济实力一直高居抚州各县区之首,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投入开始逐渐偏向城镇化,融入市区的要求愈发明显。
“如果还是停留在‘县’的层面,体制机制明显不适应,规划层级也上不去。”杨高组举了个例子,如果东乡要建设一个新的游泳馆,按照以前的标准,只要“有”就可以。而现在人们追求的是更高的标准,东乡不仅要“有”,还要“好”。实现这一点,离不开市本级层面的统一规划和资源投入。
东乡的内在需求,在抚州市市长张鸿星2016年1月作出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得到体现:抚州要打造“一核两带四区”,“一核”便是以临川、东乡、高新区为主体的抚州中心城区核心增长极。
抚州市发改委主任帅歌柳认为,作为全市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一核,东乡融入城区后,对抚州市做大市本级蛋糕,做强中心城区有重要作用。“最明显就是城区面积大了,人们再坐高铁来抚州,出站便是城区。此外,向北依托东乡区可以建设抚州经济腹地,进而为更好地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圈拓展广阔发展空间。”
而对于东乡来说,不仅可以实现“同城同待遇”,原来与其他县享受均等资源分配的格局也将被打破。同时,医疗、教育、文化、社会保障和就业等社会公共服务将逐步享受到设区市的标准。
“我们将加速临川区和东乡区双城融合,东乡的基础设施也将迎来一次新的建设高峰。”帅歌柳透露,抚州市已经计划建设一条连接临川到东乡的快速通道,只需20多分钟车程,最晚明年就会动工。“此外,包括地下综合管廊、产业配套等都会优先安排给东乡。”
与临川建产城融合示范带
工业是东乡的立县之本。2016年,东乡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0亿元,税收8亿元,工业增加值60亿元,用电量5亿千瓦时,各项经济数据位居抚州市前列。
撤县设区后,如何夯实工业这块基石,实现“1+1>2”?东乡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陈春华准备提出建议,在东乡通往临川的道路上打造一条东临工业走廊。
帅歌柳将这条走廊定义为“东临产城融合示范带”。在此带动下,东乡和临川未来将要承担抚州市80%的经济总量。
3月6日,记者来到东乡经开区东辉工业园,不久的将来,这里就将成为东临产城融合示范带的桥头堡,整合东乡工业资源和抚州高新区部分资源,成为抚州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对于这个新的发展点,帅歌柳多次表示要进行科学规划,避免只有“城”而没有“产”。“产业是城市兴起的基础。所以,东临产城融合示范带必须先确立产业发展方向,以产促城,以城带产。”
帅歌柳表示,拼传统经济,抚州无疑落后于周边省市。因此,东临产城融合示范带将着眼于新业态,同时避免与抚州市高新区同质化发展,力争在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中寻求发展空间。
对于这样的规划,陈春华认为“将很好地解决东乡园区散、管理难的问题”。他告诉记者,东乡目前主要拥有东辉、东腾和东升三处工业园,但彼此没有连接,最远相距十几公里。“基础设施建也不是,因为容易摊大饼。不建也不行,毕竟工业园有需求。”
“我们原本想在东升引进商场、银行等配套设施,但一家工业园做了,其他的也要做,这不就成了重复投资吗?”陈春华期待,东临产城融合示范带建成后,可以真正实现整合资源、降低成本的集聚优势。
抓住“设区效应”争取大项目
作为抚州经济发展的传统强县,撤县设区是否会给东乡带来“虹吸效应”,让本地优势逐渐弱化?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对于新的身份,有人担心“东乡的资源会被逐渐用于补贴临川”。
对此,帅歌柳强调,“市里已经给出政策,东乡行政管辖范围不变、管理权限不变和财政体制不变。撤县设区,让东乡得到是更多的外部资源和发展机遇。”
他认为,如果仅仅把东乡放在抚州范围内,或许优势明显。然而,一旦与省内、国内其他县市比较,差距就立马显现。“我们要发展,目光就必须放长远,只会与‘自家人’比较,是小富即安、小农意识。”
对于如何尽快适应新的身份,杨高祖表示很有信心。“事实上,东乡历史上本来也是由金溪、余干等多地切割整合而成,文化多元,适应性强。加上近年来形成的市场经济意识,干部群众将会很快融入新的环境中。”
杨高祖最后说,“设区效应”往往体现在前5年,前3年又是重中之重。东乡的各级干部将改变工作重心,把农村工作逐渐转移到城镇化工作上,抓住机遇争取更多的大项目。(记者 陈 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