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派记者 张玉珍
没有残疾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尽管国家一再出台促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政策,但效果不是太好。全国政协委员洪三国说,究其原因,主要是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发挥带头作用,错误地认为残疾职工会影响单位形象;部分企业存在弄虚作假现象;歧视残疾人现象依然存在。
洪三国建议,尽快建立公职人员中残疾人职工数据库,便于了解和掌握各地机关、企事业单位招解聘残疾人方面的动态。要将各单位残疾人就业保障的工作表现纳入年底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并尽快制定统一且具操作实用的量化指标。建议全面建立公务员招收岗位预留制度,面向残疾人定向招录,明确招收总人数中不少于1.5%的名额专门用于招录残疾人。在行政事业单位招考中,对招录岗位进行残疾人工作适应性审核,在招录单位安置残疾人比例不足而残疾人又能胜任的工作岗位,划为残疾人特招岗位。要进一步强化对用人单位的监督机制。人社部门、工会、残联等部门要联合对行政事业单位有关残疾人劳动合同、工资支付以及其他不公平待遇等方面开展监督检查,做好残疾人劳动权益维护工作。对虚假安置、逃避缴纳残保金等行为要依法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