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派记者 魏 星
“我们要咬定青山不放松,持之以恒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把发展硬道理更多体现在增进人民福祉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浓浓的民本情怀扑面而来。
“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让群众花钱消费少烦心、多舒心” “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锲而不舍解决好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民生实事,不仅赢得现场热烈的掌声,也成为江西代表团全国人大代表连日来热议的话题。大家认为,我们不仅要有速度、有质量的发展,更要有温度、有质感的发展。
应民生之盼,解民生之忧
“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着墨很多,送出了许多民生‘大礼包’,让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多美好盼头。”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财政厅厅长胡强说。
民生无小事,民生连万家。胡强介绍,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工作,把造福全省人民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尺,最大限度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围绕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省财政坚持民生无小事,把群众的难题作为重点解决的问题,做到民生投入只增不减、覆盖范围只扩不缩、保障水平只升不降。特别是近两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增收缩减。各级财政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把节省下来的资金调整用于基本民生领域,努力让百姓过好日子。2017年在从严从紧安排一般性支出预算的基础上,省财政新增财力继续向民生倾斜,统筹安排1400亿元,比2016年增加200亿元,集中力量办好50件惠民实事。
“事关民生,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全国人大代表、南昌市副市长龙国英认为,政府工作报告给老百姓的“干货”、实惠不可胜数。浸透在报告背后的,是党和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人民政府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是迎着问题上、对着问题改的务实态度。对每个地方来说,发展是首要任务,而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让群众有更多幸福感、归属感、获得感。
老百姓更关心家门口的幸福
“民生是为政之要,必须时刻放在心头、扛在肩上。”国家层面的宏大部署,总是对应着一家一户的小幸福。
全国人大代表、赣县五云镇党委书记明经华翻开政府工作报告,指着“把发展硬道理更多体现在增进人民福祉上”说:“这段话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共享发展的理念,落脚点就是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与GDP增速、财政收入这些‘高大上’的发展指标相比,老百姓更关心的是家门口的幸福,屋前的道路是否整洁,门口的垃圾处理站是否清洁,喝的水、吃的食物是否放心。”
明经华举例说,2016年,赣州有27.1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175个贫困村有序退出。她所工作的乡镇就有173户574人实现脱贫。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大家通过实施安全饮水工程、保障房建设、环境综合治理、新农村建设和整村推进等脱贫攻坚项目,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日益改善,落后的观念和甘于贫困的思想逐步改变,极大地激发了贫困群众早日脱贫的信心和愿望。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江西儿童医院护理部副主任胡梅英也有深刻感受。她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用近400字的篇幅来描绘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施工图”,提出:实现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分级诊疗试点和家庭签约服务扩大到85%以上地市……这一项项举措均是当下老百姓关注的焦点、热点。
“民生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要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所以民生工作要汇集各方力量,件件落实。” 胡梅英建议国家层面针对不同类别医院出台差异化分类指导意见,进行差异性改革。同时,通过放宽准入限制、纳入医保报销目录等做法,鼓励、扶持儿童药品的研发,切实保障儿童用药安全。
每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如同通向未来道路上的一个脚印。不断回应人民诉求、解决百姓难题、消除群众忧虑,让每一步发展更具暖心的温度,让每一份对幸福的期待更有质感。我们相信,迎着春风出发,通往未来的路程,我们将走得更有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