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派记者 宋 茜
“尊敬的江西团各位代表:3月14日9时,召开代表小组会议,审议关于政府工作报告、年度计划、年度预算的三个决议草案,请各位代表按时参加!江西团值班室,3月13日。”3月13日傍晚,记者来到江西代表团值班室,还没进门,就看到工作人员周秀钢在张贴通知。两会开幕以来,在江西代表下榻、讨论的地方和餐厅,随时能见到醒目的提醒。
虽然是傍晚时分,可记者在江西团值班室呆的20分钟里,平均和工作人员每聊上5句话,就会被“叮叮叮”的电话铃声打断。周秀钢只好抱歉地笑笑,然后拿起听筒:“您好,这里是江西代表团……”接电话、发通知、接送代表、起草传达提纲,半个月里,值班室实行24小时值班制,每天中午,他们基本上没有时间休息;晚上,又要工作到凌晨一两点才能睡下。但他们觉得,两会是全国人民关注的大事,能作为江西团“中枢神经”里的一员为代表服务,无比光荣。
除了工作人员,在北京乍暖还寒的3月里坚守的,还有采访团的老记们:脑袋里装着热点话题,怀揣着背得滚瓜烂熟的代表名册,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这个新闻高度集中的平台上,拼体力、拼智慧,围追堵截、苦等守候,有紧张、有疲惫,但更多的还是收获。这段时间,江西日报社加大宣传力度,创新采编流程,打造媒体融合“中央厨房”联动推送,截至目前,已经受到中宣部点名表扬两次,分别为3月5日A1版见报稿件《春天的答卷——写在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两周年之际》和A1版开设的栏目“新风向里看江西——代表委员说热点”。
会上一分钟,会外下苦功。工作人员和新闻记者的付出,让两会成为民意汇聚的美丽“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