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记者再次探访多年前曾采访过的南昌市东湖区董家窑街道新华社区时,发现该社区已换了模样:路面铺设了水泥,粉色的围墙和黄色的社区活动中心格外引人关注,还添了篮球场等体育设施。出现这种变化,得益于新华社区从江西化学纤维厂移交属地管理。
48岁的江韶琴,原是江西化学纤维厂职工,现任新华社区居委会主任。谈到变化,她如数家珍:“宿舍翻新整修,铺设下水管道、修建围墙,添置公共设施……”
“南昌已完成4批国有企业社区移交工作。这些社区移交属地管理后,加大了基础投入,面貌焕然一新。”当日,南昌市国资委副主任杨晓蓓称,“今年,南昌将基本完成市属国有企业社区移交,明年完成驻昌央企社区移交工作。”
社区服务只增不减
据介绍,南昌市国有企业需要移交的社区,多由企业生活区演变而来。大致有三类:有家委会建制的生活区;没有社区管理,也没有家委会建制的生活区;纳入社区管理,却又承担管理职能的生活区。
“初步预算,南昌今年有200多个国有企业社区移交属地管理。”杨晓蓓说。
移交后,居民享受的服务是否会打折扣?
杨晓蓓表示,移交并非是企业甩包袱。移交后,居民享受的公共服务会只增不减。从南昌情况看,移交工作内容比国务院下发通知的要求更丰富。资产跟着职能走,一些原有厂区职工享受的公共设施,即使产权不移交,但使用权必须移交。
谈到增加服务,丁公路南柴北苑社区居民有切身感受。该社区原有的设施经完善继续使用,丁公路街道还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联合驻地单位,引进志愿者组织开展免费居家养老服务。对户籍在北苑社区且常年居住在社区,年满7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根据老人年龄实行阶梯式管理、分层次服务。
硬件设施得到提升
据悉,南昌从2010年开始启动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剥离工作。当年1月13日,首批5个由家委会改成的社区居委会揭牌。东湖区豫章街道江药社区居委会就是其中之一。在此居住了30多年的李大爷告诉记者,移交前,遇暴雨就会有很深的积水。
青山湖区湖坊镇华安社区是2010年南昌市国企改制后实行“家改居”的开放式社区,辖区有住户1062户,居民3000余人。移交属地管理后,社区硬件设施得到很大提升,有了公益活动室、多功能教室、中医养生堂、残疾人康复中心。
在新华社区居委会主任江韶琴看来,移交后更主要的是管理上更专业,服务更到位。她告诉记者,改制前,工作任务是配合街办管理计生和民政方面工作,工作人员多“在家办公”,若有问题需要解决,常通过电话联系。“现在,居委会不仅要管理计生和民政方面的工作,还要负责居民医保、养老、调解居民纠纷等方面的工作。”
据了解,不少企业生活区大多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生活设施老旧。“通过市场化运作,为社区提供规范的物业管理服务。”杨晓蓓谈到移交后的最大好处,将移交的社区优先纳入南昌市旧城改造,让居民住上新楼。
国企“瘦身健体”
“别看这样一个社区,企业每年要为其至少支出数万元。”杨晓蓓说,“民营企业就没有这块支出。”杨晓蓓还形象地说:“这是为国有企业‘瘦身健体’。”
据了解,去年,南昌市完成74个驻昌省属国有企业社区移交工作。一名省属国企负责人与记者算了笔账,企业移交时,彻底解决历史问题花费2000多万元,而此前企业每年为生活区各项支出达500多万元。现在可以说是“轻装上阵”。
此前,因房屋维修,改水改电等原因,移交工作不是很彻底,在移交过程中存在没有“断奶”现象。“好在有3年过渡期。”杨晓蓓告诉记者,出现这种情况后,现在调查摸底工作更细致,只有达标后才商谈移交工作。
据透露,南昌一家企业一次申报了100多个社区移交属地管理,结果被筛选到不足10家。杨晓蓓说,移交属地管理的为大的、成规模的社区。据了解,移交属地管理的一般为规模在500户以上的社区,或规模在500户以下但相对独立的,可单独设立社区的。
本报记者 余红举
实习生 雷诺纯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