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我省全面推进法治江西建设的关键之年。一年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省法治江西建设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精神,创造了一批在全省甚至全国有影响力的“江西样本”,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这一年,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工作会议在南昌召开,“平安江西”唱响全国。
这一年,一大批有影响的法治事件被推向全国,“法媒银·失信被执行人曝光台”等12个法治事件得到中央领导或部委肯定并向全国推广。
这一年,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不断推进,建立了富有江西特色的诚信体系。
这一年,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重要指示和江西省委推进绿色崛起的决策部署,我省各级各部门积极行动,为服务富裕美丽幸福江西建设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南昌会议” 唱响“平安江西”
2016年,全国人民的目光都聚焦英雄城。
10月10日-11日,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工作会议在南昌召开,此次会议是中央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对于推进我省乃至全国综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指明了方向。随着会议的顺利召开,我省也向全国人民交上了一份富有江西特色的答卷。
将法治作为化解矛盾的首选、必选和终极方案,筑牢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网络体系,打造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第一道防线。2016年3月,江西挂牌成立省级综治中心。该系统纵向贯通省、市、县、乡、村5级,横向集成省、市、县3级5000多个综治委成员单位和有行政调解职能单位,实现互联互通。通过大数据分析,各级综治部门不仅能摸清人、房、组织、机构、队伍、事件等工作底数,更能关联比对,及时全面准确发现、消除安全隐患。
创新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平安江西建设的强大动力。南昌市选择108个开放式、安防设施老旧的小区,采取相对成片改造的方式,进行安防水平全面提升,形成以人工智能技术人防辅助相结合的动态“社区治安智慧防控网”。“智慧平安小区”建设采取民营资本投入为主、受益居民适量出资、政府购买全程服务、保险公司理赔托底的模式运作,构建小区动态实时布控网络,并入天网和地网指挥中心,将原有“事后调取录像取证”的方式前移为事前预防和事中精确制止。在全国综治创新工作会议上,南昌这一具有江西特色的经验向全国推介。
精神障碍患者既是社会弱势群体,又是社会治理难度大、易对公共安全造成危害的特殊人群。赣州在全国率先创立“综治牵头组织、部门协同配合、财政全额保障、乡村监督管理、家庭主动参与”的有奖监护机制,有效解决了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保障不力、监管不严、合力不强、救治不畅、责任不实”等难题。
重大事件书写“法治江西”
2016年是我省全面推进法治江西建设的关键之年。
一年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省法治江西建设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精神,创造了一批在全省甚至全国有影响力的“江西样本”,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片花掠过,镜头转换,两万余条“老赖”信息滚动播出,精确到姓名、照片、身份证号、住址;大数据生成的图表则从年龄、特征等对“老赖”进行同步画像。
2015年12月4日,由江西省高院、江西日报社主办,江西省高院执行局与中国江西网联合18家银行共建“法媒银·失信被执行人曝光台”上线,通过“互联网+”方式让被失信执行人无处遁形处处受限。目前,该平台曝光惩戒23211名“老赖”,促使3714名被执行人履行义务,标的额2.56亿元。这项工作先后得到刘奇葆、孟建柱等中央领导肯定,中央改革办还向全国进行推广,并成功入选2016年度“互联网+法治建设十大典型案例”。
法律服务,足不出户;手指一触,网上自助;敲打键盘,事就办完。这些原来不可想象的事情,如今在我省成为现实。
2016年9月26日,随着江西省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的正式上线向公众开放,各地市民可在线获取司法考试、司法鉴定、法律援助、律师服务、公证服务、人民调解等多项法律服务。目前,我省的这一平台也是全国司法行政系统整合度最高、数据量最大、覆盖范围最广的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该平台整合了全省420家律师事务所、112家公证处、111家法律援助中心、198家司法鉴定中心、2154家人民调解委员会,汇聚了14386名法律服务人员,建立了覆盖全省的法律服务地图,有效解决了我省法律服务资源分散、有效供给不足、质量水平不高、服务环境有待改善的问题。
为深化公安改革,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2015年10月,省公安厅在全省公安机关推进全警情录入工作,将110、119、122“三台合一”,把所有警情和接警、处警、警情反馈等信息全部整合,实现了有警必接、接警必录、录警必处、处警必公、有案必立、立案必查、查案必结,有效确保了公安执法活动全程在阳光下操作。通过构建“三台合一”接处警系统,录入完整、有效、新鲜的接处警信息,构建一个全新的江西公安机关警情数据库。
2016年,全省远程法律服务系统建设及省、市、县、乡、村五级综治中心建设等一件件法治事件不仅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紧扣法治江西建设主题,得到中央领导同志肯定,被推向全国。
诚信体系构建“信用江西”
社会诚信是法治的重要基础。2016年,我省紧扣法治江西建设重点任务,大力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了富有江西特色的诚信体系,涌现了一批叫响全国的“江西经验”。
社会诚信体系中的政府诚信有着引领作用,是现代民主社会中法治政府的重要标志,也是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基础和核心。2016年4月7日,“信用新余”上线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新余召开,新余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含二级单位)258家的信用数据全部上了“信用新余”网。这标志着新余信用体系建设逐步规范化常态化,并建立了全国首个公职人员信用体系。
2016年9月,省委、省政府下发《江西省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6-2020年)》,明确把政府履约和守诺服务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引入社会第三方进行评估,并在一定范围内公示。
各级政府带头做好政府依法诚信施政的同时,我省多个行业监管部门也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进行了探索,并建成了极具江西特色的行业“信用档案”库。
省工商局积极拓展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江西)的功能,在全省统一建设“江西省企业信用监管警示系统”的基础上扩大其使用范围,与“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江西)”融合,建设“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江西)”一张网项目,成为全国第一个通过工商总局验收的省份。
不仅如此,我省在金融、税务、安全生产、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医疗卫生、知识产权、工程建设、招标投标、检验检测、劳动保障等重点领域的企业守法信用档案也在同步建设。
有了档案,在大数据时代,要发挥这些海量信息的威力,整合信息系统显得尤为必要。
这一年,我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迎来里程碑。去年2月25日,江西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正式上线,“信用江西”网站同时开通运行。平台通过归集整合企业、个人、社会组织各类主体的信用信息,打破部门之间信息壁垒,实现公共信用信息交换共享,为社会公众、企业、政府部门等提供一站式信用信息服务,规划横向连接各相关部门,纵向连接国家、省、市、县各级平台。
法治护航富裕美丽幸福江西
“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冬季,有时出现的雾霾天对人体的健康产生极大的危害,如何切实消除百姓的“心肺之患”成了摆在党委、政府前面的难题?法治的起点在立法,要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有法可依是基础前提。
2016年5月份,推行开门立法、阳光立法的省人大常委会“人大立法在进行”栏目再上路,聚焦《江西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的立法工作,为蓝天白云立法。2016年12月1日,江西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江西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被称为我省“史上最严”大气污染防治条例。
一年来,我省的立法机制进一步健全,在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服务经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了重点领域的地方立法,修改了《江西省水资源条例》、《江西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江西省立法条例》等9件法规,为建设富裕美丽幸福江西提供法律保障。
法治的生命力在实践。2016年,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重要指示和江西省委推进绿色崛起的决策部署,我省各级各部门积极行动,为服务富裕美丽幸福江西建设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我省检察机关积极构建“生态+检察”工作模式,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精准保护,促进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法治化水平,成为装点山水江西的明媚法治“风景”。一张张绿色“成绩单”,收获了人民满意,也得到了江西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
如何从源头保障农产品安全,确保吃到放心农产品?省农业厅积极推进农业综合执法改革,理顺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完善农业综合执法机制,规范农业综合执法行为,在全省11个设区市、99个县(市、区)全部组建了综合执法机构,切实解决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存在的体制不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保障不力等现象,防止和纠正多头执法、分散执法。
司法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公正司法就是人民的幸福。一年来,我省严守底线,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推进公正司法。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扎实推进人民监督员制度改革并取得实效,2016年12月21日选任了155名同志为江西省省级人民检察院人民监督员,任期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