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间,曾经赣江边上的一片滩涂之地上已经矗立起了一座繁华的新城。红谷滩新区,南昌唯一的CBD,自诞生以来一直在书写着江西城市建设、城市发展的传奇。
红谷滩的最大亮点就在现代服务业。多年来,新区根据“一产退出、二产淡出、三产突出”的产业发展定位,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二五”期间,新区已从建筑和房地产业“一支独大”迈向服务经济“多点开花”的新阶段,全区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0.48︰55.61︰43.91调整到2015年的1.4︰27.4︰71.2。2016年,新区三次产业结构更是优化为0.82︰26.01︰73.17。
红谷滩未来的发展潜力仍然在现代服务业。“目前,我区在服务型经济方面挖掘还不深,还有很大的潜力。比如,面对当前消费升级的重大机遇,我们在布局新兴服务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挖掘‘互联网+’潜力发展新型商贸业态方面还做得不够。”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区产业发展推进大会上,红谷滩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对全区强攻产业之路进行了科学部署。
今后4年,红谷滩新区将努力实施服务业倍增计划,加快推进全省“五大中心”(行政中心、金融中心、商务中心、文化中心、创新中心)建设,推动全区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再创新区新辉煌。
加快金融商务区建设 创新发展楼宇经济
红谷滩全省金融商务区将继续加大招商力度,着力引进银行、证券、保险、期货等各类全国性金融机构、新兴金融机构入驻,形成金融集聚效应,拓宽金融机构发展渠道,积极组建“一院”(江西金融发展研究院)、“两园”(江西省互联网金融产业园和江西省基金产业园)、“三平台”( 金企对接平台、金融控股平台和金融服务平台),力争到2020年,新增各类金融机构及企业500家,新增各类创投和基金公司不少于300家。
“提升税收贡献率、楼宇入驻率和市场主体注册率,着力把新区打造成‘江西楼宇经济第一区’。”红谷滩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区将积极推进楼宇去库存,精心搭建线上的楼宇经济信息管理平台和线下的“楼宇学堂”“党建进楼宇”等综合服务平台,打造一批主题特色鲜明的“金融楼”“总部楼”“科研楼”“培训楼”“文化楼”,力争到2020年,楼宇经济规模进一步提高,业态进一步优化,品位进一步提升,力争税收亿元楼宇达到12幢、特色楼宇达到10幢,“中部城市特色楼宇示范区”“中国人文楼宇样板区”基本成型。
打造集聚商圈 促进产城融合
商圈的投入运营,将加快产业和人口集聚,有力推进产城融合。红谷滩新区将综合运用多种方式,不断增强商圈发展能力,推进产城融合步伐,加速商贸服务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该区将加快推进红谷滩中央商务区建设,大力促进商业、商务、酒店、金融、保险、总部楼宇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升中央商务区现代都市形象。加快推进赣江新天地转型,积极规划建设一批新的商业特色街。抢抓时尚消费品销售迅猛增长的机遇,把握品牌消费逆势劲增的脉搏,有效培育具有南昌本土特色的消费市场,力争尽快引进国际一线品牌落户新区。依托南昌华南城、用友软件产业园和慧谷创意产业园,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促进商贸、旅游和文化产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推进“两创示范” 加快VR产业发展
围绕打造南昌乃至江西“创业创新中心”目标,红谷滩新区将加大江西慧谷·红谷创意产业园、南昌市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华南城)、江西汉昀孵化器、用友南昌产业园等“两创”园区的招商力度,着力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和特色企业;努力搭建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为园区内“两创”企业提供创投咨询、财务咨询、产业对接、智慧云端服务等资金、技术和服务支撑,形成“创客——资金——平台”一体化众创空间生态链。
红谷滩新区作为南昌VR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将大力构建VR产业发展空间, 加强政策扶持释放红利,采取“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的方式重点倾斜、重点扶持VR/AR龙头企业,以最优惠的条件支持VR产业企业落户中国(南昌)VR产业基地;成立基金激发活力,继1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南昌)VR/AR产业天使创投基金后,加紧设立规模100亿元人民币的VR/AR产业投资基金,吸引国内外领先的VR/AR产业企业和项目落户南昌。
打好文化牌 助推旅游业升级
目前,红谷滩新区已有万达文化旅游城、绿地国博城、九龙湖公园、赣江市民公园(一、二、三、四期)、秋水广场等将文化、休闲、旅游有机融合的项目。为充分宣传红谷滩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商旅融合发展项目,该区将重点推进万达军博城、省博物馆、省文化图书城等一大批高端产业项目的建设,积极开展旅游节庆活动,重点发展会议旅游产品、休闲度假产品、商务休闲旅游产品和都市观光旅游产品,创出红谷滩新区山水城区的旅游品牌。
此外,该区将以生米镇休闲旅游农业为依托,通过文化梳理与文化挖掘,形成红谷滩特色的农业观光旅游项目,积极推广“5+2”旅游活动(5天城市生活与2天田园生活),努力将旅游业打造成新区经济支柱产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