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丰产不丰收,新余蜜桔贱价滞销的境况,作为市政府主管部门,市果业局通过带领果农“走出去”来“亡羊补牢”,通过邀请客商来新余,举办推介会等“处方”帮助新余蜜桔打开销路,然而由于果农管种不管销,常年“坐等客商上门”,加上抗风险能力差,难以摆脱“靠天吃饭”的境况,最终难挽新余蜜桔贱价滞销的颓势。
市果业局远赴泰国找“婆家”
“我现在在泰国,我们带了7个集装箱,将近40万斤的新余蜜桔来泰国拓展市场。”16日上午,市果业局市场信息科张哲峰通过电话告诉记者,由于品质、卖相大打折扣,今年新余蜜桔的批发价低了40%,虽然泰国新余蜜桔需求量大,然而连日的降雨导致果农无法供货,“雨水本就延后了新余蜜桔的成熟期,加上采摘期连日阴雨,更加重了新余蜜桔的‘泡果’。‘泡果’后的新余蜜桔不好储存,时间一长容易烂果。”记者从市果业局信息市场科了解到,截至11月15日,今年14.36万吨的新余蜜桔,50%~60%找到了“婆家”,与去年11月10日就被抢购一空相比,确实有不小的落差。同时,批发价格从1.6元/斤一路弱势下行到1元/斤左右。
人和乡受灾最为严重
“往年大果、小果分开卖,小果品质高,价格也卖得起来,今年由于大面积‘泡果’,只能大果、小果一起卖,这样一来,整个价格都拉低了不少。”张哲峰告诉记者,和马洪、姚圩、罗坊等地相比,处于蒙山脚下的人和乡更是雪上加霜。“蒙山因其独有小气候,气温偏低,导致人和乡的新余蜜桔成熟期比其他地方晚一个多星期。因为成熟期晚,有着4000多亩种植面积的人和乡,还有大部分新余蜜桔没得及采摘便遇上雨季。”
由“坐等客商”到“走访客商”
张哲峰告诉记者,为了挽救新余蜜桔的销售颓势,市果业局除了到海外市场“找婆家”外,还做了一系列的补救措施。今年9月底,市果业局曾通过手机信息平台向新余300多家果农发送信息,提示趁着晴天采摘蜜桔;此外还邀请了山东、安徽、长沙、北京等地的老客户来新余收购蜜桔。在市果业局的推动下,不少果农由“坐等客商”到“走访客商”,直接带着新余蜜桔到嘉兴、连云港开拓市场。
“江西迎罕见冬汛,这场雨还要下十多天……”看着16日省气象台发布的天气预报,来自山东的客商林先生坐不住了,为了等待晴好天气去果园采摘蜜桔,林先生已在新余待了一个多星期。像林先生一样受市果业局的邀请来新余收购蜜桔的,还包括安徽、北京、长沙等客商,看到个别客商宁愿不要定金单方面毁约,林先生非常矛盾。
果农抗风险能力差 难挽贱价滞销颓势
雨水连绵下,果农伤透心。好行情“泡了汤”,相比于客商的纠结,“看天吃饭”的上百名新余蜜桔果农更为痛心。然而,作为我市现代农业的主导产业,特色果业的支柱产业,只能看天的“脸色”吃饭,暴露出新余果农抗风险能力差的软肋。在新余蜜桔规模发展、土地流转等发展趋势下,不少果农并没有做到未雨绸缪,依然“坐等客商干着急”,造成了今年新余蜜桔难挽颓势的定局。
“面对天气恶劣,果农应对经验非常缺乏,也没有这样的意识。”张哲峰说,长期以来,果农们管种不管销,没有主动走出去,更没有及时联系客商,只是坐在树下等生意,造成今天措手不及的局面。“经过今年的‘变故’,果农要转变观念,把销售权握在自己手中,不要只是抱着侥幸心理等天晴,而不做任何应对措施。我们也要把企业带出来,让他们自己和客商做生意。”张哲峰告诉记者,虽然雨天导致新余蜜桔整体行情“泡了汤”,然而一些小果园通过提前应对,并未遭受重大波及。据了解,马洪的财政果园场有300亩新余蜜桔,果农趁着天晴采摘几十万斤蜜桔,并及时选好仓库贮存,因此并未遭受重大损失。(记者 陈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