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关爱吕秋娥儿子。
新余新闻网11月26日讯 (文/图何六英 记者王帆)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吕秋娥夜不能寐,在近乎走投无路时,她甚至想带着自闭症的儿子一起离开这个世界。
她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当她2013年搬进春龙社区后,阳光照进她苦难的家庭,在社区和志愿者的帮助下,她和她“星星的孩子”重燃生活的希望。
11月21日,她带着一面写着“爱心捐助,恩重如山”的锦旗来到社区,她说了很多感恩的话,但有一句重复了很多次:“这个社会充满了爱。”
丈夫离开,儿子患上自闭症
离婚是在2008年,儿子还在上初三,那时吕秋娥没有工作,但她一心要把儿子要过来跟自己生活,因为“不想儿子成为他父亲那样的人”。丈夫嗜赌成性,家庭争吵在所难免,暴怒的丈夫还会抓着她的头发把她按在地上殴打。眼泪与心如刀绞并非最大的磨难,问题是,这一幕儿子看在眼中,心里留下了永远的伤痛。
“苦一点累一点没什么,只要儿子健康,好好学习,再难我都会坚持下去。”吕秋娥把儿子要过来后,丈夫消失了,怎么也找不到,儿子的抚养费也不承担。2009年,吕秋娥发现儿子的性格发生了令人揪心的变化,他开始生活在一个与外界隔离的精神世界里,对社交、认知等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难以与人沟通,对外界充耳不闻。
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2010年,正读高二的儿子病情加重,被诊断为自闭症,对一心想培养好儿子的吕秋娥来说就像晴天霹雳,本就艰难度日的家庭再次雪上加霜。由于儿子无法继续学习,无奈之下,只好办理休学手续。
吕秋娥(右)给春龙社区送锦旗
“要不是社区帮助,我会带着儿子一起‘去’了”
自闭症孩子的背后,是一个个脆弱而痛苦的家庭。吕秋娥毕竟是一个没有经济来源的贫弱女子,生活举步维艰。于是,她带着儿子到深圳,一边打工挣钱,一边四处求医问药。患病的儿子几乎生活不能自理,有时候手伸出来站着一动不动,能站一下午,她要给儿子穿衣、喂饭,还要帮儿子做康复训练。
2013年6月,吕秋娥带着儿子回到新余,搬到春龙社区租房住。没有工作、没有积蓄的她想到了寻求社区帮助。了解情况后,社区工作人员立即着手帮扶工作,帮忙写材料、开证明、过年过节上门走访、带她去医保局办理医疗报销、聊天鼓励……
“之前快坚持不下去了,要不是社区帮助,我会带着儿子一起‘去’了。”吕秋娥说,社区帮她办理了困难救助、低保、慢性病卡等,还经常陪她一起找相关部门报销医疗费用,社区还主动帮忙向民政局申请报销儿子在外地住院医疗费报销后个人支付的一部分。看到她没有工作,还要租房,社区为她争取了780元/月的较高标准的低保和每年1000元的困难补助。
“志愿者带来更多关爱,我也想成为志愿者”
今年10月,爱之缘志愿者服务队的志愿者得知吕秋娥的境遇后,隔三差五就会到她家中嘘寒问暖。在开导自闭症的儿子方面,志愿者更是用心,耐心和他交流,鼓励他多与社会接触,锻炼他生活自理能力和简单的生活技能,还给他买了一部手机,天天在网上和他聊天。在吕秋娥有事回老家的一段时间里,儿子全靠志愿者照顾,每天送饭、洗衣服,还带他去看演唱会。
“现在儿子可以自己穿衣服吃饭了,心情也开朗多了。”吕秋娥说,儿子原来见到陌生人就会害怕,浑身发抖。现在,孩子很听话,喜欢跟志愿者交流,还能跟着志愿者一起出去捡垃圾,做志愿服务。
吕秋娥也不再以泪洗面了,有了前所未有的开朗。“社区和志愿者的帮助让我重燃生活的希望,我很佩服志愿者们,我也要成为一名志愿者。”吕秋娥说,随着儿子病情好转,她也有时间去工作,正准备去找一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