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跑腿时代”到数字化办公新时代
11月30日 星期一 阴
编者按:数据可以改变生活,智慧城市为市民创造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
智慧新余建设是市委市政府一项具有前瞻性的重大决策,顺应了新时期“互联网+政务+为民服务”的要求,从根本上改变了政府管理的思维,为群众办事带来了诸多便利,也实实在在助力了新余改革创新工作。
2008年、2010年、2012年和2014年,新余连续四次入选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2013年8月,入选智慧城市国家试点城市;2014年6月,入选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2014年12月,入选信息消费国家试点城市;2015年10月,入选宽带中国国家试点城市;同月,市政府与国家信息中心就智慧城市研究中心江西分中心落户新余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据了解,目前智慧新余建设项目共计52个,涵盖智慧政务、智慧安全、智慧社区等十二大类,已建成项目23个,正在建设中的项目21个,即将启动建设的项目8个。
今天,本报《到群众中去 记者蹲点日记》第16站走进智慧新余建设项目,带您一起见证智慧新余建设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的幸福生活。
智慧城市网上并联审批。本报记者 凌厚祥 摄(资料图)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不断感受着现代化办公气息的人们越来越强调信息沟通的便捷自由。对我市党政机关单位的公务人员来说,这一便捷自由他们已经享受了三年,数字化综合办公平台于2012年6月开始建设,2013年1月1日建成正式运行。
上午9点,市信息化服务中心电子政务科科长宋强登陆数字化综合办公平台处理文件,他指着电脑屏幕说,连休假单也是通过网上审批的,他昨天在平台上提交的休假单已经通过领导签审,明天就开始休年假了。
网上签审方便快捷,还不用浪费纸张油墨。宋强说,数字化综合办公平台支持iPhone、 Android的PAD(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可以在移动设备上完成各项公文的审批工作。移动办公既保障系统强大性,又保障办公的便捷性。通过自身特有的安全解决方案保障数据传输的安全性。通过办公平台,所有非涉密的纸质文件的流转全部在网上进行,不受时间、空间条件限制,非常快捷。比如,遇到领导出差在外,以前有可能会压上十天半个月,现在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国外,夜里或者是节假日,只要能上网就可以处理各种文件,不会耽误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办公效率。通过数字化综合办公平台,办理普通文件只需1天,处理复杂文件只需3天。
在平台上,用户可以管理自己的个人工作、个人信息、进行个性化设置、管理自己的人际关系信息、进行日常工作日程安排、管理自己和下属的工作汇报等。
“这是集智能办公、智能监管、智能服务、智能决策四位一体的政府数字化综合办公平台。”宋强说,平台的公文管理功能解决了公文传递慢及成本高、信息不及时、不同步、不易于查阅等问题,打造了统一办公平台,实现全市党政机关单位系统内部的公文信息电子交换。目前,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纪委、新余军分区、市检察院、市法院及市直各部门全部纳入了数字化综合办公平台,实现了市、县(区)、乡(镇、街道)及各职能部门的三级无纸化协同办公,接入协同办公单位285家,公文交换单位267家,用户达8979人。截至目前,共计发文8万余份,收文63万余份,累计发布会议通知、部门信息1万余条。
2015年1月1日,设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市委公文交换站正式停用,退出了历史舞台,这标志着新余正式告别“跑腿时代”,率全省之先全面迈入数字化办公时代。
通过网上办公,各级各部门的工作思维方式和干部职工的服务理念发生了较大的转变。数字化办公也成为新余智慧城市建设的中枢,带动了智慧天网、权力阳光平台、智慧社区、能源与环境监测等一大批信息化项目的建设。
此外,办公经费大幅下降。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以前,市、县(区)、乡(镇)各部门每年的办公经费需3000余万元。现在,数字化综合办公平台运行后可减少办公经费2700余万元,平台运行维护费用只需3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