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长假采茶剧团忙
同样忙碌的还有分宜县杨桥镇观光村的观光业采茶剧团。“十一”长假刚刚过去,团长钟任生终于松了一口气。由于赶上国庆长假,农村嫁女儿、过寿的酒席多了起来,为了图个热闹,少不了演场采茶戏热闹热闹。为此,钟任生带着他将近20个人的采茶戏班子马不停蹄地赶场表演。《三女拜寿》《团团圆圆》《三元及地》都是老表们点得最多的热门剧目。“下半年采茶戏更紧俏,我们得早准备。”钟任生说。
“2012年剧团创办的时候,我出了几万块钱置办服装、道具、音响等设备。如今,成本已经收回,大家业余时间也赚了点小钱。”钟任生告诉记者,当时观光业剧团创立之初,周边乡镇采茶剧团仅此一家,随着这几年采茶剧越来越“吃香”,仅观光村就有两个,附近的高岚、操场也逐渐组建了剧团。
从月收入不足三千元到七万元
从无人问津的“冷馒头”变成“香饽饽”,谈到新余采茶戏这几年的破茧重生,百花湖采茶剧团团长万桂根深有感触。万桂根今年57岁,由于长期化妆演黑脸包公,一个大大的红鼻子尤为引人注意。他向记者算了一笔账,2008年剧团成立之初,由于名声不响,传统戏剧氛围不足,每个月的“订单”最多二三场,一次演出也只有1000元,除去下乡租车来回的路费,一场戏下来,团里20个成员每人仅有二三十元的收入。如今剧团每个月的演出至少有12场,每一场演出费也涨到了2000元至3000不等。今年6月份,剧团接了17笔“订单”,近在城南、罗坊、下村演出,远到吉安、丰城、宜春,仅6月份的演出收入就有7万元,而今年月演出收入最低也有3.2万元。
政府“开渠引流”盘活市场
从难以支撑到稳步盈利,月演出收入从不到三千元到七万元之多,从默默无闻到全省知名屡获殊荣的采茶剧团,百花湖采茶剧团的转折点要从2012年左右说起。2011年,百花湖采茶剧团在城南办“落户”,结束了单打独斗的日子。在城南办的“牵线搭桥”下,剧团的业务逐步开展。2012年,在渝水区举办的戏剧大赛中,百花湖采茶剧团脱颖而出,开始了“逆袭”之路。“这几年,政府组织的戏剧比赛一茬接一茬,戏剧文化氛围浓了,‘订单’自然也多了起来。特别是在省里拿了几个奖后,不少宜春、南昌、丰城、上高的都请我们去演出。”万桂根说,从政府搭台举办戏剧大赛,到政府出资买单送戏下乡,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凿活了采茶戏的市场通道,将传统采茶戏从没落的泥塘中“拖”了出来,也将很多像百花湖一样的采茶剧团从入不敷出的困境中“拖”了出来,由最开始的单向扶持走上自力更生的道路。“现在剧团每个月十几场的演出全是‘自营业务’。”万桂根说,哪里有采茶戏,哪里就有人气,就连剧团的排练场地都是房地产商免费提供,为的是借采茶剧团排练吸引人气。
剧团自我“造血”恢复生机
伴随着文化政策“蜜月期”的来临,不少原本濒临倒闭的采茶剧团赶上了枯木逢春的好时机,水北采茶剧团也是其中之一。“采茶戏萧条的时候没人请,没有收入,剧团几乎难以为继,后来政府出资送戏下乡,没想到这道文化大餐一端出去,不少尝到‘味道’的村民们不再满足政府配送的‘标准餐’,纷纷要求‘加餐’,自费请采茶剧团演出。”水北文化站站长简相根说,正因为政府的“引血”,让曾经被边缘化的采茶戏重新登上主流舞台,生出了“造血”功能,恢复了生机。
正因为政府的“开渠引流”盘活了市场,不少尝到甜头的采茶戏剧团开始改善设备,提高演出水平。去年,全市评选十佳文艺团体,采茶剧团异军突起,5个剧团获奖,占了半壁江山。这些入选的采茶剧团在演出时清一色地在舞台两边配置了大型字幕机,“以前根本听不懂唱什么,如今有了电子屏显示字幕,看戏就跟看电影一样,采茶戏也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很多像我们一样的年轻人都被采茶戏‘圈粉’了。年轻人都爱看,能不跑火吗?”城南办的工作人员黄蓉说。翻开城南办公共文化服务站的月报表,看着采茶剧团从月初到月末排得满满的演出场次,黄蓉不禁感叹新余传统采茶戏的春天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