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发展”理念,一条产业升级的路径清晰可见。
全会提出,构建产业新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
国家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给我市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助推新产业新业态加速成长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活力。产业升级,做强做响“新余造”,我市大有可为。
近几年,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我市立足打基础、谋长远,产业升级工作早已在路上。
今年1至10月,全市光电信息产业在册企业88家,全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7.47亿元;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2.01亿元,增幅19.8%,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7.6亿元;苎麻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61亿元,同比增长16.9%,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3亿元。
装备制造优势凸显
传统产业陷入低迷,但我市钢铁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基础还在。
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出台《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意见和相关工作方案》,加快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引进多家带智能化标签的机械装备制造企业。目前,全市装备制造产业涵盖机械装备制造业的金属制品、通用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通讯设备、办公用机械制造等7类别,已初步形成门类众多、具备一定技术水平和生产加工能力的优势产业。
1至10月份,我市装备制造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2.01亿元,增幅19.8%,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7.6亿元。
光电产业势头良好
我市电子信息产业起步较晚,2010年前后引进亿铂电子、沃格光电、盛泰光学,标志着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特别是2014年出台《关于加快光电信息产业发展的意见》后,全市光电信息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企业数不断增加,引进木林森、维骏科技、协讯电子、法瑞新等一批大企业,产业集聚效应凸显。1至10月份,全市光电信息产业在册企业88家,全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7.47亿元。
光伏应用增长迅猛
受宏观环境影响,我市光伏产业发展遇到困难,但底子还在,加之国家政策刺激,发展光伏发电应用我市具有比较优势。
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光伏发电应用规划(2015-2017)》,探索出光伏应用农(林)、渔光互补发展新模式,已推出第一批78个项目,拟建规模1469.3兆瓦、总投资额142亿元。单一产业一次性推出超百亿规模项目在我市尚属首次。
目前,全市并网发电光伏项目116兆瓦,占全省的33.7%;在建发电项目277.7兆瓦,准备开工项目501.45兆瓦。光伏发电应用示范项目获批量、财政补助资金额以及示范项目建设成果均走在全省前列。
麻纺产业已成名片
新余麻纺工艺有2600多年历史。因历史悠久的苎麻种植和夏布纺织工艺,早在1997年,新余的分宜县就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唯一的“中国夏布之乡”。市委市政府一直致力于把麻纺产业打造成“富民产业”。
近几年,我市充分挖掘夏布历史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打造特色产业链,已形成较完整麻纺产业链,繁衍出夏绣、夏画、夏书等文化产品,夏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先后获“江西省苎麻纺织产业基地”、“中国纺织名城”等称号,尤其是连续开展两届行业层次高、辐射范围广的中国(江西)国际麻纺博览会,宣传推介麻纺产业的规模优势、技术优势、文化优势和品牌优势。
1至10月份,全市苎麻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61亿元,同比增长16.9%,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3亿元。
钢铁产业向装备制造业、光伏产业向光伏产品应用延伸,光电信息产业呈现集群效应,电子商务、智慧产业等新业态兴起,新余的产业升级风帆正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