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意弄人儿子带着缺憾来到世界
孩子是上天赐给每个父母的天使。宫玉英不曾想到,天意弄人让她的天使折断了翅膀。儿子张子卿在1岁时被诊断为肌无力外加智障。这样的噩耗让还沉浸在喜悦中的这个家庭遭遇晴天霹雳。那段日子,对于宫玉英来说是昏暗的,她整天闷在家里不出门,以泪洗面。
有一次,宫玉英正盯着儿子发呆,儿子伸出小手试图抚摸妈妈的脸庞,之后又露出天真的笑容,这个不经意间的举动深深触动了宫玉英,她的心结瞬间融化。孩子是无辜的,既然他带着缺憾来到这个世界,作为母亲,她就要负起自己的责任,尽最大的努力让儿子战胜自我超越自我。
呕心沥血要让儿子拥有基本的生存能力
张子卿由于肌无力,2岁也不会站立。为了锻炼儿子的肌肉力量,宫玉英每天让他在饭前靠墙站立、蹲起捡玩具,不做完就没饭吃,经过无数次的跌倒滚爬,儿子终于战胜了肌无力,可以和小伙伴一起自由玩耍;为了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宫玉英手把手教儿子写字写了整整一年;在儿子8岁的时候,宫玉英让他学骑两轮自行车,这次她是拿着棍子跟在儿子后面,他稍有退缩就用棍子敲打。功夫不负有心人,张子卿用了5年时间,终于学会独立骑行自行车……
宫玉英现在回想起对儿子的教育历程,还历历在目。她开玩笑地说,自己不像亲妈倒像“后妈”,对儿子用的方法很残忍,有时候连旁人都看不下去。“不残忍的话,这个孩子就废了,我们又不能陪伴他一生,所以我不能让他成为温室里的花朵,要让他拥有基本的生存能力。经过这样的磨砺,即使没有父母的庇护,他也可以活得很好”。宫玉英说。
希望自立不当“啃老族”
周木根是宫玉英的邻居,从小看着张子卿长大。他说:“宫老师很了不起,是一个非凡的母亲,是她帮着张子卿创造了奇迹。”
今年23岁的张子卿生活完全可以自理,与人沟通交流也没有问题。平时他会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父母不在家,也可以自己煮饭烧菜。但宫玉英还要求他每天读一篇文章,在电脑上打500个汉字。“他在接人待物方面还有些欠缺,分不清人家是开玩笑还是正儿八经地讲话,经常会得罪人,所以我想通过文字来提高他的思维能力,丰富他的精神生活。”宫玉英说。
目前张子卿正在袁河街道文化服务中心当义工。12月1日上午,记者见到他时,他在整理图书室的书籍。听说记者来采访,他礼貌地向记者介绍袁河街道文化服务中心的基本情况,条理清楚,表达到位。记者很难将他与肌无力加智障的患者联系起来。
张子卿告诉记者,他最要感谢的人就是妈妈,是妈妈的辛勤付出让他有了今天。虽说妈妈很严厉,但都是为了他好。他还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赚钱,不当“啃老族”。
儿子的期盼也是横在宫玉英心中的一块石头。近些年,她和丈夫想趁着还没老之前,尝试带儿子走进社会,掌握一门工作技能,靠双手自食其力,不成为社会的负担。可是屡屡碰壁,让她瞬间觉得未来很渺茫。
“智障孩子的安置问题是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家长的一块心病,这不仅需要每个家庭的努力,还需要党和政府来积极引导。”宫玉英说。
感同身受从普教转向特教
宫玉英是一位母亲,也是一位人民教师。从1987年至今,她在教育战线上奋斗了近30年。她曾在十二中、西湖小学等校任教,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莘莘学子。2009年,她毅然作出一个决定:主动申请调到市特教学校。这个决定令家人及当时的领导、同事都即意外又难以理解。
丈夫张伟中说:“刚开始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我也不太理解,但她总是跟我说,希望通过这些年摸索出来的教育经验去更好地帮助特教学校那些孩子们,后来我也慢慢接受了这个事实,并全力支持她去开辟一片新天地。”
宫玉英告诉记者,当时作出这个决定并不是头脑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因为儿子的特殊情况,她曾几次到过市特教学校,并且认识了一批像她这样的家长。她在与那些家长沟通交流的时候发现,那些家长正在经历着她曾经历过的苦恼、无助,甚至是绝望。感同身受的她想融入特教学校,把这些年培养张子卿所积累的教育方法应用起来,帮助更多的孩子战胜自我。
在市特教学校6年,宫玉英上过多种类型的课,接触了许多情况各异的孩子,他们因为不同的智力听力和精神障碍,无法像普通孩子一样学习,病情严重的甚至无法自理、做出一些常人难以理解的举动。宫玉英带一年级的时候,新生中有个孩子,一旦觉得头痛或情绪不对,就用头使劲撞墙,旧痂新伤,满脸是血,面对这种情况,要是硬拉、发脾气,那会更糟糕,宫玉英抱住他,耐心地抚平他的情绪,他笑了,还喊着宫玉英妈妈。宫玉英坦言,特教老师既是老师又是阿姨,必须要有爱心、耐心和恒心。讲台上要苦口婆心地反复教学,每天还要按时提醒孩子们上厕所,及时处理孩子因失禁发生的意外。
除了儿子,宫玉英每天还要面对这群特殊的孩子,但她脸上始终挂着笑容。她说,整天苦着脸又不能解决问题,没必要让别人来分享你的不快乐。同事袁海蓉与宫玉英共事6年,她对宫玉英充满敬佩。她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而宫老师却选择和我们站在一起,为这群特殊的孩子服务。她知道这些小孩及其家庭的需求,并尽最大的努力去引导这些孩子和家长。”袁海蓉告诉记者,在特教工作上,宫玉英是他们的榜样,在生活中,宫玉英也是他们的大姐,总能给予他们满满的正能量。每次听到年轻同事在抱怨生活,她总是面带微笑地开导说:“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生,努力不会辜负你的付出,该努力的时候就要努力,没什么可烦的。”作为特教学校年龄最大的老师,可她丝毫不落后,每次学校有什么集体活动,宫玉英都积极带头参与。
无怨无悔继续为智障孩子撑起蓝天
对于当初的决定,宫玉英无怨无悔。“其实他们心灵上都很单纯,很透明,他们也有自己的自尊和独特的精神世界,也有情感和表达爱和善的方式。”教学和生活中,宫玉英从来不把他们当特殊群体,她把每个孩子都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她说:“外面有一些人可能会用其他的眼光看待他们,但是作为一个老师和一位母亲,是绝对不能这样,孩子们能察觉到每个人对他们的态度,我特别不愿意看到孩子们再在心灵上遭受创伤。”
为了让他们像正常孩子一样享受校园生活的快乐,获得更多知识、提高自理能力,宫玉英将继续用爱心、耐心、细心、真心、信心,一点一滴,日复一日,重复着对这些孩子平凡而深沉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