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新闻网1月1日讯 (通讯员徐洪清)2015年9月份,全省新农村建设发展升级现场会在我市召开;我市率先在全省启动中心示范村建设,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省委主要领导专门为此作出批示;良山镇下保村、欧里镇昌坊村被评为全省20佳休闲旅游秀美村庄。这是我市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可喜成效。近几年来,市委农工部实施“六大举措”,做到重点工作重点抓,坚持高位推动,确保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稳步推进。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把新农村建设工作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和工作平台,市县乡三级都成立了党政一把手任组长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形成了市直部门、县区、乡镇、村四级联动、联系紧密、高效运转的网络体系。还将该项工作纳入全市绩效考核内容,营造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二是突出规划引领。将市规划局列入中心示范村建设责任单位,牵头对全市19个示范村进行统一规划;村一级主抓总体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等。本着“不大拆大建,保留原生态,留住乡愁”的原则,邀请中国美院对部分中心示范村的建设规划作进一步提升,做到不推山、不填塘、造新绿、不拆古屋、不砍古树,因地制宜科学合理规划,发展文化传承,保护好地方特色风貌。
三是深化村庄整治。“七改三网”工作稳步推进,村庄面貌及环境大有改观。截至目前,全市190个新农村建设点累计完成投入1.93亿元,完成改水1.24万户,改水率100%;改厕1.16万户,改厕率98%;硬化村组道路157.1公里,组内便道100.7公里;拆除空心房(危房)12.1万平方米,新建住房22.7万平方米;绿化植树9.8万株。
四是注重内涵提升。按照“培育中心村、改造空心村、撤消萎缩村、保留特色村”的思路,探索出了产业带动型,整村推进型、新型农民社区型、文化旅游型、生态保护型等五种中心村建设模式。在做实“物”的新农村的同时,从“人”的新农村角度,突出加强基本服务配套“10+4”的建设,推动新农村的发展升级。渝水区下保村、仙女湖区湖陂村、分宜县宋家村等开展了有关公共服务配套、文化礼堂或文化墙建设,这些举措极大地丰富了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五是强化产业支撑。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契机,积极稳妥的推进土地流转,深入推进“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大力开发城郊休闲度假、生态农业观光等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培育了湖陂葡萄、昌坊休闲旅游、湖头湖藕等一批特色产业村。
六是创新投入机制。积极鼓励农民自筹投资投劳,动员在外务工创业人员捐资捐物,涌现出敖小宝、敖敏进、敖慧平、敖三宝、刘茂霖、傅黎平、傅根生等社会捐助新典型。同时,积极搭建帮扶平台,全市共有75个单位参与了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其中62个单位参与了中心示范村帮扶工作,13个单位参与了一般村点的帮扶工作。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帮扶资金到位1593.2万元,衔接项目资金4636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