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力”并进 彰显特色
——市中医院耕耘中医药事业纪事
记者 胡谷城 通讯员 宋仕华
作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的试点单位,2015年以来,市中医院坚持在医改中突出中医药特色,四“力”并进,开创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政策上发“力”
该院出台了更强有力的措施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在政策上形成一股推动力。对中医药进修人员给予优厚,不仅给其全额工资奖金,还在标准内全额报销住宿费,真正解决他们的生活顾虑。
提高中医药药科研论文奖励标准,最高奖励1万元;扩大报销范围,对列入中医药项目培养对象的,有专项经费的,将专业书籍的购买、在职研究生的学费列入报销项目;在临床治疗中设立中医药专项奖励,对中医护理项目和非药物疗法按单次治疗给予绩效奖,促进了中医特色项目的广泛运用。
在对药品使用比例进行严格控制情况下,不限制中药饮片使用,并要求中医师在治疗上能“中”不“西”,充分发挥中医中药抵御疾病的作用。
技术上引“力”
2015年以来,该院加大了特色技术的引进力度,通过派人进修自主培养、签订帮扶协议以及合作的方式开展特色项目,增强了中医药服务能力。
一年来,引进了广东第二中医院的针灸美容、穴位埋线减肥等非药物疗法,其安全健康且有效性深受女性朋友青睐并广为流传,就诊者络绎不绝。
通过合作形式引进了三才配穴综合治疗乳腺疾病的中医疗法,逐渐得到患者认可。加入了江西省热敏灸联盟,与省中医院达成了合作意向,共建新余热敏灸分院,正式启动针灸推拿科与省中医院的双向转诊、人员培训、技术指导等多方面合作,全面提升中医针灸、康复工作的水平,为推广运用热敏灸技术寻求到了坚强后盾。
人才上蓄“力”
该院始终把中医药人才培养,作为医院发展存续之根本,利用多种途径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蓄力待发。
在人才引进上以中医药人才为主,再次引进了5名中医药专业研究生,至此,该院已有40名中医药专业研究生,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平台建设,依托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的建设,组建了12名以临床业务骨干为学员工作室团队,先后选派6位学员参加第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目前已培养硕士研究生2人,还有两位师承学员在攻读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师承博士学位,为锻造中医药事业带头人储备力量。
服务上倾“力”
该院秉着“中医送温馨、健康进万家”的服务理念,打造中医药服务的亲民化特征,多举措服务群众健康。
开设了智能化免煎中药房,给群众提供冲剂式中药配方颗粒,实现吃中药即时随地化,获得广大民众的一致好评。
充分做好中医“治未病”服务工作,与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协作指导关系,坚持每月不少于4次下基层指导,健康教育及咨询受惠人数1万余人、培训授课5余次,让更多基层群众感受到了中医中药的独特效果。
继续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在院内建立了中医药文化长廊,向患者传播中医药历史知识和药材辨识知识,同时在新余日报开辟了专栏,努力让群众了解中医中药。
大力畅通群众就医渠道,开通了医院APP,足不出户便可实现挂号、查看检查结果;设立了敬老院老人就医绿色通道;在住院部增设了门诊收费窗口、优化了诊疗流程,缩短就医等候时间;全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开展了志愿者活动,定期送医送药下乡,中医药服务正深入人心。
经过不懈努力,该院门诊中医药服务人次在医改中不降反增,治疗人次比上年增3%左右,住院人次增57%,中药饮片收入增4%,特色进一步彰显,影响日益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