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官办”为“民办”,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机制
春节前后,我市以政府购买文化服务的方式,投入70万元,向社会文艺团体采购了200场地方戏,免费送到全市各乡村,受到广大群众热烈欢迎。
过去,政府部门“包办”文化现象普遍,“管办不分”的机制导致文化发展活力不足。我市通过探索“文化类社会组织培育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研究”,出台《加快文化类社会组织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对文化类社会组织登记备案、社会文艺表演团队“星级评定”,以及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文化服务等措施,让文化类社会组织逐渐成为“正规军”参与全市公共文化服务,有效激发了文化发展活力。也正是得益于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全国首家夏绣博物馆、仙女湖书画院、明德书院等一批文化阵地应运而生。
变“先富”为“共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过去,一些经济基础好的乡镇(村),文化阵地也相对“富有”,而一些经济底子薄的乡镇(村),文化设施可谓“一穷二白”。如何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实现文化设施“共富”?通过加大投入,按照“一市六馆两宫二中心一剧院”“一县三馆一剧场”“一乡一站一戏台”“一村一室一广场”的标准,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和文化设施精品工程,努力构建市、县、乡(镇)、村四级文化设施网络。
截至目前,累计投资2600余万元,重点打造了63个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示范点。通过典型引路,全市已建成社区文化服务中心54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37个、村文化服务中心417个,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成率达100%。文化广场和戏台的建设也基本实现全覆盖。
变“输血”为“造血”,力促基层文化“强身健体”
文化要发展,人才是关键。通过配齐配强基层文化专干、培育和壮大民间文化组织、招募文化志愿者队伍、培训文化工作者队伍、创办文化艺术大学、实施公共文化服务网格化管理等举措,基本建立了结构合理、整体水平较高的公共文化人才队伍,有效增强了基层文化自身“造血”功能。
目前,全市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的人员编制达到3名以上,村(社区)有1名财政补贴的文化管理员,培育各类民间文艺团体432个。全市招募的文化志愿者5000余人也已成为活跃基层文化的生力军。
变“被动”为“主动”,延伸文化服务触角
在北湖宾馆的大厅,一个标有“图书漂流站”字样的小型别致的书柜格外引人注目。书柜里整齐地摆放着各类书刊、杂志近百册,供市民免费翻阅。像北湖宾馆“图书漂流站”这样的图书流通服务点,目前在新余大大小小共有26个,分布在学校、企业、农村、公共场所等人流密集地。这是我市文化部门化过去“被动等群众上门”为现在“主动走出去服务群众”的具体举措之一。
为切实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我市充分利用流动文化服务车、流动舞台、流动银幕、流动科普大篷车等载体,主动出击,把优质的文化资源输送到基层各个角落。自创建以来,累计为基层送戏400余场,送电影9000多场,举办展览130余场。与此同时,还通过“超市化”供应、“菜单化”点击的方式,不断增强文化惠民的针对性、互动性。已连续举办四届的“你选书、我买单”的“市民自选图书”活动就是一个成功典范。
变“单一”为“多元”,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为适应新形势,我市顺势而为,一方面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互联网”模式。投资260万元筹建了数字文化网,以“互联网+文化”的思路,依托综合性“文化云”服务,整合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4馆数字网以及地方特色资源库,利用创新的“1+4+1”文化服务概念实现全市文化信息同步化、文化服务模式多元化,让四大子库拥有自己独特的亮点功能,使新余市数字文化网成为一站式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通过全新的文化体验形式——云文化、云智慧,让文化服务的形式变得更加多元。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便民服务”模式。市文化、农业等多部门联动,按照每个村1万元补贴标准,对全市37个乡镇408个行政村的农家书屋进行配套升级,以增加其民事代办服务功能。“升级”后的农家书屋,不仅具备图书借阅、电子阅览等功能,还兼具了办理村民社保、医保、计生、农机补贴、建房审批等业务,得到了广大村民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