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个小乡村的华丽变身
2015年渝水区75个村列入新农村建设 其中省级49个
新余新闻网2月25日讯(记者王瑶)良山镇的下保村几年前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如今处处透着灵秀,村前荣和江清澈见底,村里村外满目苍翠,蓝瓦白墙的民居坐落其间,俨然一派世外桃源之象,也是各媒体争相报道的热点。村民胡兰英深有感触地说:“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来下保看风景,他们都说这里美。”下保村的翻身得益于渝水区的新农村建设工程。
渝水区新农村建设的8个“升级版”
从2013年底开始,渝水区将重点定位在以村委驻地为主的中心村上,实行一村多点、两年建成的办法推进中心村的新农村建设,在选送的13个中心村里,良山镇下保中心村、白沙中心村,下村镇罗家边中心村,鹄山乡桐村中心村,水北镇桂家中心村,界水乡黎家坊中心村,新溪乡敖家中心村和罗坊镇湖头中心村这8个中心村脱颖而出,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
截至2015年11月底,全区新农村建设累计投入建设资金7736.8万元。各个村在建设中与地理位置、村级经济、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相结合,保护有价值的古民居、古树和老祠堂,保留村庄原有文化底蕴,体现差异和特色,彰显民俗风情,各中心村在建设后实现了完美的蜕变,在全省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先后有近40个兄弟县市前来参观考察。
保洁养老网络覆盖
提起农村,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又脏又乱”,可是现在你再去这些新农村走走,会让你大吃一惊。在各中心村不仅新建了保洁设施,还配齐配好了保洁员,下保中心村和白沙中心村的保洁员实行工作绩效考核,工资由每人每年2000元提高到了7200元。罗坊镇建有全国首座商业化大型沼气站,中心村全部安装了太阳能路灯,中心村污染源减少,生态环境得到保护优化。良山镇下保中心村把垃圾处理与改水改厕、户用沼气、沤积有机肥结合起来,实现了垃圾不出村组。
新农村建设改变的不仅仅是农村的面貌,还有村民的生活方式。去年6月,罗坊镇建成了全市首家“农村e邮便民服务站”,这让在福建厦门打工的胡小英倍感意外和惊喜。上个月,胡小英回乡探亲,要买一张几天后返回厦门的火车票,没想到与村里的e邮点一联系,很快就买到了票。胡小英说:“每次回家都要记挂着买返程的车票,最初是要托城里的亲戚或者朋友帮忙,再之后是在网上订票,但是农村里有网络的人家不多,信号也不好,不是很方便,没想到现在有e邮点代购火车票,第二天票就到手了。”
目前,颐养之家已推广到各中心村,为留守老人免费提供伙食和资助医疗。其中,鹄山乡桐村中心村的孤寡老人和留守老人全部入住颐养之家,良山镇下保、白沙中心村除颐养之家外,还建有残疾人康复中心,免费为残疾人提供康复训练。此外,中心村全部列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以“一村一室一广场”为重点,因地制宜,兴建公共娱乐场所和健身场所,配套安装健身器材,建设具有乡土气息的文化墙和文化宣传长廊,下保中心村还建起了农耕文化展示教育馆。
乡村旅游“一村一品”后续发展强劲
有了美丽的家园还要有致富的道路才能维持家园的长久建设,渝水区在改善新农村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也不忘发展产业,带领村民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
就拿下保村来说,该村根据本地优势,利用自然资源,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重点培育了生态林业、苗木花卉和乡村旅游三大支柱产业,帮助2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创业就业,村民人均增收4000余元。同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下保生态观光一日游,使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成为村民增收的又一大新亮点,下保中心村荣和生态农业基地被列为全省4A级乡村旅游点。
渝水区一共培养了16个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罗坊镇湖头中心村已被农业部认定为第五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新余蜜桔、高产油茶、苗木花卉、无公害蔬菜、有机水稻、中草药种植等“一村一品”特色主导产业规模壮大,形成了100多个“一村一品”产业村。推行“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合作组织+种养农户”的发展模式,持续完善“一村一品”发展机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一村一品”示范村的奖励补助,帮助中心村的产业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