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北镇上村邹家村组的“颐养之家”一到正午时分总是热闹不已。整洁的餐桌,免费的饭菜,消毒碗柜、彩色电视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20多位孤寡老人围坐在桌前,高兴地吃着一荤一素搭配的饭菜,享受着“饭来张口”的幸福。3月28日,80岁的邹仁英告诉记者:“孩子们都打工去了,老伴去世后留下我一个人,常常觉得孤单。现在每天来这儿和老乡们吃饭、聊天、打牌,心情开朗了不少。”
近年来,我市由民政部门牵头,联合财政、人保、卫生、残联多部门努力,依靠社会各方的积极参与,在解决满足越来越广泛的养老服务需求问题、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逐步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养老服务格局。
据市民政局社会福利科人员介绍,在农村主要采取“政府引领、乡村组织、爱心捐助、群众参与”的方式,大力发展乡镇敬老院、农村幸福院和农村颐养之家,尤其是鼓励在外经商创业的成功人士发扬“致富不忘家乡,真诚回报社会”的赤子精神,投身家乡的养老事业。目前,我市农村主要有“公办集中供养型”模式即乡镇敬老院养老模式;“桐村养老”模式即“爱心众筹集中供养型”模式;“熊坑养老”模式即“老板捐助型”模式;“活动场所服务型”即“慰老型”模式。而在城市,我市主要是突出机构养老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打造精品样板工程,推动社区养老达标升级和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目前,我市正在探索“社区养老”模式,主要以城镇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居家养老服务站点为主,除吸纳部分社会老人居住外,还提供部分居家养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