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以来,我市率先在全省实行竞争立项推进中心村建设,经过两年实践探索,首批19个中心村按照产业带动型、整村推进型、新型农民社区型、文化旅游型、生态保护型等五种模式,在主导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善、乡风文明提升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经验在全省推广。据统计,19个中心村累计总投入1.597亿元,其中各级财政资金4609万元,集成项目资金3957万元,农民投资投劳2888万元,社会支持资金600.3万元,其它资金926万元。
规划引领 完善基础设施
围绕设施齐全,实施村庄建设工程。按照“统一规划、分类建设、分步实施”的原则,推进“多规合一”。市级主要抓全域性规划和村庄布局等规划,村一级主要抓村庄总体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等。《县域村镇规划》《中心村布局建设规划》等相关规划正在编制完善之中。积极整合相关项目和资金,整体推进中心村水、电、路、气、房、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中心村房屋改造建设,促进村庄整体风貌协调和土地集约利用。
环境整治 改善村容村貌
立足环境改善,实施整治环境工程。以“二治、三清、四修、五到位”为重点,着力改善村容要貌和人居环境。全市19个中心示范村改水6397户,改水率100%;改厕5924户,改厕率98%;硬化村组主干道101公里,便道硬化128公里;整治水沟71137米,拆除“空心房”及破旧栏舍1.42万平方米,新建垃圾坑180个,移动式垃圾桶2676个,清理垃圾13286吨,绿化植树70628株,惠及农户7180户23995人,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产业富民 打造美好生活
瞅准经济发展,实施产业富民工程。19个中心村培育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103家,土地流转1996亩,其中湖陂中心村90%土地流转用于葡萄种植,全村已成立葡萄专业合作社6家,参与人数724人,人均葡萄纯收入12750元,已成远近闻名的葡萄专业村和名符其实的“一村一品”产业村。昌坊村、下保村围绕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大力推进乡村旅游、果树种植、有机蔬菜栽培等项目建设,2014年获得“全省二十佳休闲旅游秀美村庄”称号。
服务配套 提升农村人气
注重服务配套,实施公共服务工程。把基础教育、医疗卫生、便捷出行等民生工程作为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重头戏”。为中心配置“10+4”基本公共服务设施,“10”是指小学或幼儿园、卫生所、农家书屋、文化广播室、文体活动场所、便民超市(农资店、农贸市场)、金融服务点、通信电力缴费点、公共服务中心;“4”包括公共站、垃圾收集处理点、污水处理点和公厕。19个中心示范村通过建设,普遍配齐小学或幼儿园、卫生所、农家书屋、文体活动场所、便民超市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并将村级为民服务全程代理作为公共服务的主题贯穿建设始终。
建管并重 坚持长效管理
我市强化规范管理,实行管理服务工程。积极探索中心村和新型农村社区村民自治组织管理模式。健全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村民议事、村级财务管理等自治制度,加强农民理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等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能力,保障村民在中心村建设中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坚持建管并重,切实建立农村公共设施的长效管护机制,确保建一个成一个、成一个示范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