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竞争日益激烈残酷的市场,设备制造企业当何作为?
是单打独斗、孤芳自赏,满足于小富即安,还是抱团取暖、靠大联强,形成产业集群?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从新余市产业联盟建设进展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是已经走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2014年5月9日,本着以加强行业内企业交流与合作,促进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宗旨,新余市钢铁产业联盟正式挂牌成立。
业内注意到,该产业联盟是新余市钢铁生产、加工、经营以及配套服务企业和相关科研院所、学校、社会团体,按平等、合作、自愿、互惠的原则,本着优势互补、相互推进、共同发展的理念,联合发起设立的行业合作组织。由新钢集团公司、中创矿业、山龙带钢等60几家新余钢铁产业链企业组建而成,是政府整合优化资源,完善提升产业链,推进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和载体。
专家称,组织钢铁产业联盟,利于推动行业自律,规范行业竞争秩序,避免行业内耗;利于开展产业研究,提出促进行业发展的建设性意见,为政府制定政策和企业制定发展目标提供依据和参考;利于推动产业协作,实现联盟成员间的资源共享,构建产业供应链合作平台,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推动装备制造业集群式、规模化发展;利于推进技术合作,探索实施有效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机制,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共同研究制定相关行业标准,提升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
4月8日,记者前往设在市工信委的钢铁产业联盟秘书处了解到,我市钢铁产业联盟在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大力促进产业合作等方面已开枝散叶,成效初现。
对接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
新钢公司与市属钢材加工工业企业加强合作对接项目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联盟理事长单位新钢公司在刚出台的明年销售政策定位上,确立了以新余为中心辐射周边的配置钢材资源的原则,最大限度满足新余市属钢材加工工业企业对优钢卷、硬线等钢材的需求。全力发展新余终端用户,在销售优惠政策上,在同等条件下,新余终端用户可享受最优惠的条件和价格。
政策出台后,理事长王洪带领联盟和新钢销售部有关人员深入新余市重点钢材加工工业企业宣传解释,听取各企业对新的销售政策、个性化需求和新钢产品质量的反映和要求,受到各企业的普遍欢迎。
动力供应助企业低成本扩张
力促新钢公司向市内企业供应高炉气、焦炉气项目。新钢供袁河工业平台供应高炉气、焦炉气项目,在完成公司注册、供气定价后、正在细化施工方案。
专家称,此举将极大提升袁河工业平台入驻装备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低成本扩张发展注入动力,同时,也利于该平台在新起点上快速发展壮大。
联合公关促产业协同创新
联盟充分利用新钢公司技术人才优势,支持会员企业山龙带钢公司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开展金属新材料开发联合攻关,通过攻关,使山龙带钢公司核心产品质量大幅度提升,成为实施协同创新的有效载体。
去年5月底,联盟以第三十三届全国带钢生产技术信息交流会在我市举行为契机,充分对接来自全国各地有关带钢(卷板)生产、带钢加工、设备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近130位代表,就进一步加强带钢生产、加工企业以及设备制造企业在生产技术信息交流、加快创新步伐(如理念、技术、管理、市场等)、战略问题思考(如盈亏平衡点、差异化生产、高品质产品及速度提升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打包营销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剔除物流成本,自外地辗转进钢铁原材料有时反而比在新钢本地进更便宜。这个现象一度让我市装备制造企业很是困惑。原因很简单:散兵游勇式的小微企业很难达到新钢在销售量上的优惠价格。咋办?联盟在其中就可发挥促成各企业打包捆绑进货取得优惠价,再分发生产配额的独特作用。
去年12月,钢铁产业联盟秘书处邀请新钢公司销售部门赴新余高新区的江西省双亚龙专用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积极开展钢材品种生产商与专用汽车制造厂家的合作对接,根据相互提供的清单,新钢公司表示将尽可能在现有钢材品种上保障供给,且需求量达到一定程度将享受更多的优惠政策。
更好地实施机制创新和服务创新
综合看来,国内做得较成功的产业联盟均承担了一部分政府的职能,比如说组织招商引资活动,组织对重大项目、新产品的认定评审,引导联盟成员承接部分共性技术研发项目等。无论是国家层面产业联盟还是地市层面的产业联盟有其共同的特点:一是具有独立运行机制,在各自层面上履行整合资源、合作互助推动产业发展的职能。二是有完备的组织架构和专职的工作人员,并形成相对成熟的运行模式。
我市钢铁产业联盟尚属初创,虽组织架构完备,但尚处弱、散、小状态。如何让联盟真正联起来,专家称,当务之急应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尝试建立“三种合作机制”,搭建“三个服务平台”:即建立技术研发合作机制,建立产品供销合作机制,建立市场开发合作机制;搭建融资服务平台,搭建咨询服务平台,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充分发挥骨干企业在采购、销售等方面的带动作用,以产业链为基础,以供应链管理为重点,整合上下游关联企业相关资源,实现企业间业务流程的融合和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推进企业间的电子商务,提高企业群体的市场反应能力和综合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