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2016第七届环海南岛国际大帆船赛在三亚收航。
人民视觉
站在海南三亚半山半岛帆船港,51岁的极限航海家郭川依然看得到“诗和远方”。2001年,他作为水手第一次出海,从香港航行到三亚;而今他重回故地,目光已锁定一个新的目标——横跨太平洋。
郭川的航海生涯,亦是中国帆船运动的缩影。“当年我刚接触帆船时,国内还没有真正意义的远洋航行。我们开展帆船运动不过十几年,但这个从无到有的加速度非常快。”郭川如此感慨。
壮大赛事品牌
3月的三亚,碧波万顷,帆影点点。当陵水号等33支船队相继抵达入港,“阿罗哈杯”2016第七届环海南岛国际大帆船赛(简称海帆赛)完成了820海里的拉力赛。7年前,离岸帆船赛在国内还是“空白”;而今,海帆赛已然成为国际帆联全球系列赛的重要一项,每年都有大批国内外水手慕名而来。
以赛事为核心资源,拉动项目的发展,勾勒出帆船运动“中国化”的轨迹。海帆赛初创时,连停泊码头都没有,晚上帆船绑在渔船上,联络靠手机,离岸远了就没信号。“现在整个海南帆船泊位有2000多个,爱好者自发购船、租船来参赛的越来越多。”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副厅长杨毅光表示,从卫星跟踪、锁帆技术到救援、仲裁团队,海帆赛正全方位接轨国际。
在多年征战国外帆船赛事的郭川看来,受制于帆船文化与受众,中国无法复制西方的办赛模式,仅靠一两届赛事是做不出影响的。“海帆赛的持续发展,恰恰得益于独特的运营模式。政府负责协调口岸、安全救助等资源,把赛事运营权益交给专业公司,对商标注册和保护,我们和市场直接对接,当自己孩子一样养大这个品牌。”环海南岛国际大帆船赛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晓华说。
以竞技水平衡量,我国帆船运动仍处于“低位”。小众、奢侈的标签,盈利模式的缺失,让许多本土赛事徘徊在生存线上。“帆船项目投入大、见效慢,如果纯粹做比赛,发展速度太慢,辐射人群太局限。”陈晓华认为,帆船赛事需要国际化战略,更离不开本土化创新,“比如借助海帆赛启动青少年帆船培训、帆船体验等活动,就延长了赛事链条。”
降低运动门槛
海风吹上黝黑的面庞,来自广东的沈圣总会幸福感爆棚。在厦门,他和几个退役帆船运动员办起一家“老男孩俱乐部”,怀揣着5至10年打造“全华班”职业赛队的梦想,第六次来到海帆赛。在沈圣的“老男孩梦之队”海口号上,12名船员中一大半都是业余选手,有一对父子刚拿到帆船驾照就登船参赛。
这样“专业加业余”的组合,在海帆赛几乎成为惯例。粗略统计,目前国内各类帆船俱乐部已达上百家,从青岛、厦门等沿海城市拓展到内陆湖泊,从事帆船行业、有过航海经历的超过3万人。“以前大多是专业帆船运动员转行,这几年能感觉到参与人群在扩大。普通人在俱乐部学帆船,大概跟学汽车驾照的价格差不多,但难度在于常态化参与。”沈圣认为,借助赛事平台,让更多人“零距离”接触到帆船,亲身体验这项运动的魅力,比单纯依靠宣传更有效果。
不同于欧美国家成熟的帆船土壤,我国既缺乏航海文化,也存在公共码头、船舶成本等短板。当体育消费需求激发帆船的“二次创业”,如何补齐硬件设施、涵养人文环境成为关键。陈晓华透露,海南省已经开始规划,在省内一些地点建立帆船和水上运动的基地,本届海帆赛同步启动的OP帆船进校园,则把帆船普及的种子撒向青少年。
“尽管‘老男孩梦之队’海口号没能获得IRC1组冠军,但业余船员们的表现超乎想象,很多人开始计划下一次远航。这些新鲜血液不断补充,帆船市场也就有了更广阔的潜力。”沈圣充满信心。
延展产业链条
当代中国,体育产业已成资本青睐的“风口”。大量国外赛事的包夹下,具有竞争力的自主赛事品牌,俨然是稀缺品。“体育产业不是自己小圈子里玩,而是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办一个帆船赛,不要看账面盈亏,其背后拉动一条产业链的效应,要超过很多体育项目。”杨毅光说。
海南这样的“海上岛屿”,选择帆船可谓天作之合。依托于海帆赛,无论是码头泊位建设、船舶保养维修,还是帆船制造业、休闲旅游业,均实现了“一条龙”的提升。据评估,海帆赛投入资金约1500万元,2015年赛事综合效益超过1.35亿元,给三亚、海口、万宁3个举办城市共带来2000多万元的间接经济效益。
“整体看,国内帆船产业的商业价值体量还不够,高端核心的部分欠缺,但拓展空间很大,这需要政府和市场的双重推动。”郭川坦言,帆船生态的良性循环需要耐心,把产业雪球一点点滚大。当帆船超越体育范畴,不仅延展项目发展空间,更借助“蓝海”拉动消费和就业。
“当初创办海帆赛时,我们有个梦想,希望做一个影响海南的赛事。当港湾的泊位逐渐填满、更多人享受帆船运动时,这个曾遥不可及的项目也就不再高冷。”陈晓华说。
《 人民日报 》( 2016年03月26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