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28日体育专电(记者林德韧)各种收购、并购、入股,体育产业领域的各种“买买买”总能吸引很多眼球,不过,无论是怎样的行业,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人”,体育产业也不例外。从体育产业管理者们的角度看,如何发现、使用、留住人才,是现阶段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之一。在维宁体育主办的“互联网+体育创业·投资·人才峰会”上,“缺人”成为了大家的一个共识。
“将传统的体育产业和商业化完美结合,让体育产业真正实现盈利,具备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方法和手段,这种人才相对来说比较稀缺,”乐视体育副总裁李大龙说。
在中国,体育产业新兴产业,在互联网科技迅速发展的当下,如何找到既懂体育又懂互联网,同时又懂商业的人才,是许多业内公司都面临的问题。
“钱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的,尤其是方兴未艾的体育产业,”在谈到体育产业人才缺口问题时,维宁体育CEO纪宁这样说。维宁体育商学院在2016年成立,仅用10天时间就招满了100名学员。与此同时,依托在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资源,维宁体育日前获得了包括体奥动力在内3家机构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这一方面说明体育产业培训领域的火爆程度,另一方面也反证了体育产业人才的稀缺。
智美体育高级副总裁张晗说:“人才一定是困扰所有体育产业公司的问题,因为所有的设想都需要人来实现。人是体育产业存在的根本因素,没有人,体育产业就不会存在。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用好什么样的人才,选好什么样的人才,这是每个体育管理者最大的课题。”张晗表示,作为中国马拉松产业的开创者之一,智美体育从市场中摸索到了一整套管理方法和操作标准,但管理和执行这些方法和标准的人才,依然不是很好找。
腾讯体育在拿到NBA版权之后,也对团队进行了大范围扩充,该公司咨询部总监许绍连透露,原来腾讯体育是一个一百多人的团队,拿到NBA版权之后人数将近翻了一倍。他说:“人才严重不够,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企业自身增长需要人才,第二个是行业的发展真是太快了,不仅腾讯在招人,很多都在招人。招人变难了,所以门槛必然要降低了。”
层出不穷的创新领域,需要层出不穷的人才来补充。“培养相关人才的院校就要注意了,你该培养体育产业类更多方面的人才了,而不是简单的培养一个大学毕业生,”许绍连说。
在体育产业发展浪潮之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体育大学等高等院校,都已经开始了体育产业相关人才培训方面的探索,但对于猛增的人才需求来说,零星院校的供给还是远远不够的。
对于究竟需要怎样的人才,阿里体育副总裁韩立峰表示,在分工细化的时代,要求员工什么都掌握是不现实的,他说:“我更推崇麦当劳的模式,模块化的东西。我更需要有丰富的场馆经验、更多产品经验以及能够发挥产品优势、技术优势的人才。”
微赛体育CEO侯昱华说:“我们也很渴求具有传统产业经验,又懂互联网,同时有很强学习能力的人才加入到我们这里来。”
行业风口,一将难求,中国体育产业迅速的发展,必然需要更多的人才支撑。人才培养,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