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60岁之后应该做什么?我看到的大多数在这个年纪的老人要么是在逗鸟养花,要么就是带着孩子享天伦之乐,再者跳跳广场舞。但61岁退休后,却偏要远走他乡去举目无亲的美国“创业”的,至今为止,也就只有文国刚一个人吧!
我无法形容这是什么样的性格,能说是“执剑走天涯”么!
文老向记者讲述自己的击剑故事
出征前的任务就是要她拿下金牌!
37岁的文老成为了17岁栾菊杰的教练,对她第一评价就是:肯练,能吃得了苦。
“在击剑领域,我们那时还处于弱势地位,但一味防守是无法夺得金牌的,因此只有多寻求变化,加强以攻为主的能力。当年没有现在的先进技术设备,对对手的评估只有通过肉眼观察、用笔记录对手场上的技战术数据和擅长技术动作的使用频率,然后进行分拆,难度是非常大的。”
84年洛杉矶奥运会栾菊杰摘金,但文老心中仍存愤懑“当时的击剑裁判对于西方选手有明显的偏袒,经常会出现误判,当时也没有录像这些高科技设备,栾菊杰只能一剑一剑的去拼,每一场比赛都需要绝对的优势才能获得胜利。”
虽说这是第一次参加奥运会,但当时出征前的任务就是栾菊杰拿下女子花剑的金牌,在此之前栾菊杰已经拿过很多世界大赛的冠军,重任在身的文老感慨:“在半决赛一剑优势赢下比赛的时候,兴奋得不行了。”
有人曾评价文老,“是在戴着枷锁跳舞”,在那个处在温饱的年代中,他算得上是中国击剑的“开荒者”,为中国击剑历史写下了曲折却动人的一笔,也为后辈的中国剑客打开了胜利的局面。更让人敬佩的是,文老在名誉等身本可颐养天年的时候,漂洋过海在自己的人生中再一次浓墨重彩。“不肯安分守己”,不断创造奇迹,这大概就是每一位击剑人、每一个体育人的精神所在。
当下中国在击剑这个项目上,年轻的力量正在升腾,前景和市场同样不可估量,战绩会不断刷新,江山也一定人才济济,有很多名誉可以忘记,但有些历史总需要不断被人提起。
记者:美国学生为什么会如此重视击剑运动?听说哈佛大学生为练击剑坚持每天只睡3、4个小时?
文老:美国的击剑普及率非常高,击剑是他们升学中的一个重要砝码,举个简单的例子,相同成绩的学生,如果你有击剑特长是非常有竞争优势的。可能在国内很多人会把击剑当做升学的一个跳板,但美国却不然。美国大学的课程比较多,他们还要拿出时间练击剑,有时候每天只能睡3、4个小时。我曾经问过哈弗大学击剑队的队员,“你已经跨进大学的校园了,为什么还要坚持学习击剑?”原来美国的企业招聘员工非常看重你的身体素质和体育特长,很多美国的企业家都在体育方面有所建树,企业文化也非常注重拼搏精神、战斗精神。很多美国企业家认为,一个能在体育领域取得成绩的学生,无论他的身体素质还是心理素质都是过硬的,所以在美国,体育是伴随一个人一生的。
记者:中国这几年击剑项目也开始流行,您是怎么看的呢?有什么好的建议?
文老:现在中国的击剑俱乐部像雨后春笋一样起来了,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趋势,我也非常开心。以前会质疑击剑花费挺高,在中国这项运动能不能搞下去?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证明击剑在中国是可以发展起来的。同时政策方面也应该放开,充分调动教练员和俱乐部的积极性,特别是比赛的公平公正性要把握好。以前虽然处美国,但是我非常关注中国击剑的成绩,中国队打得好,在国外我脸上也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