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变了,球迷也变了。当天津权健以2亿人民币的价格向山东鲁能求购王永珀的消息在网上风传时,球迷们不再骂天津权健俱乐部脑壳坏掉,而是笑称这个价格有诚意。近年来在转会市场上频繁有大动作的中超俱乐部,让球迷们已经适应了这种疯狂,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求购国脚,2亿只是一个起步价,离谱的价格没有上限。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就在一年前,当孙可以6600万的“天价”转投天津时,媒体就揣测国内球员的亿元时代很快就将带来,未料想张成林和张呈栋在这个冬歇期就轻松跨越亿元大关,尤其是以1.5亿价码加盟河北华夏幸福的张呈栋,被贴上的标签是曾在西甲短暂担任绝对替补的边缘国脚。如此一来,孙可的转会费放在现在来看简直再便宜不过,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事实上,以2016年为例,年初和年尾短短的300余天,国脚的价格至少翻了一倍,换言之,年初开出1亿求购价的,现在不拿出2亿根本没法谈,而这与球员在球场上的表现无关!
卖方市场,不买or被宰
在全球都受到通货膨胀影响的大背景下,国际足坛球员身价整体也是呈越来越高的趋势,但与中超略有不同的是,往往欧洲足坛的球员身价是以该球员在球场上的表现作为基础的,踢得好、在球队当中作用大,求购俱乐部就需要付出更多的金钱,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中超却并非如此,因为在有限资源的非常态情况下,转会市场是典型的卖方市场。
通俗来说,(稍有名气的)球员在原俱乐部今年不卖,那么无需担心握在手里有价格下跌的风险,大形势下的水涨船高也会让该球员身价飙升,对于求购的俱乐部来说现在看着价码高不肯出手,再等一年将会让他们付出更大的代价,这也就导致了中超的转会市场形成了一种要么不买,要么甘心被宰的局面。
王永珀已与权健会合
土豪面前溢价率都是渣
由于前些年的政策倾斜,热钱大量涌进了中国足球这块地头,也因此造就了几个“土豪”俱乐部的存在。有人说买卖市场只要双(如果算上球员,就是三)方接受,那就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所以中超转会市场的溢价率(球员当前市场价格比其内在价值高出了多少)之高近乎变态,可是因为“土豪”的存在,溢价率在国内转会市场就是渣,并且倍率有越炒越高的趋势。
国内天价阻碍球员"发展"
3月23日,中国国家队就将在长沙与韩国队进行世预赛亚洲区12强赛的第六轮争夺,在双方首回合对垒时,《转会市场》给出的数字显示中国国家队25位国家的总身价仅是韩国中场孙兴慜的一半,而后者当时的估价为2500万欧元。但在中超转会市场上,中国国家队的国脚们价格那可是“飙高”的厉害。
以王永珀为例,2亿人民币就约合2700万欧元,也就是说已经比孙兴慜要高了,但实际情况却是王永珀上一次代表国家队出战还是在2015年11月国足世预赛40强赛0-0被中国香港队尴尬逼平一役,当时他还仅是替补出场踢了20分钟而已,至于在非热身赛性质的比赛中身披国家队战袍首发更是差不多在三年前了。即使如此,在国内想要收购这位30岁的前国脚仍要喊出至少2亿人民币的价码。
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如果国内俱乐部都如此“宠幸”曾与国字号球队沾过边的球员,那么显然会阻碍中国球员去譬如欧洲等高水平足球地区发展。道理很简单,其一球员到欧洲,原俱乐部根本不可能拿到天价转会费;其二,球员也不可能拿到令人咋舌的待遇。如此一来,“窝里横”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其实英格兰足球就是最好的例子。
资源匮乏影响深远
现在国内球员频繁刷新纪录的天价已经见怪不怪,因为但凡对中国足球有所了解的人都清楚,原因就在于本土优质球员资源太少。一些国字号主力又在早几年被广州恒大收购并紧紧把持,真正能够进入转会市场,且又处在当打之年的好球员可谓是寥寥无几,身价被人为推高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正所谓买一个少一个,能够进入转会市场的国脚屈指可数,而他们也就因此成为了稀缺资源。
多数人都会说本土优质球员资源太少的主要原因是大多数俱乐部在后备力量培养上投入过少或者培训水平不高,但在国内足坛青训搞得比较有名堂的山东鲁能和杭州绿城在2016赛季一个险险保级,一个掉入中甲,这无疑会让原本就短视的中超俱乐部更变本加厉的“杀鸡取卵”,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曾有球迷讨论哪些国内球员应该是国内俱乐部转会身价的TOP5,武磊、张琳芃等名字都赫然在列,而有业内人士给出说法:想要得到武磊,现在不掏出3亿,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