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犯罪分子利用虚假电信、网络信息实施诈骗犯罪的案件在我市时有发生,对部分群众造成了不小的财产损失。这不 ,市民胡大爷和章先生分别莫名收到了一封信件和一个电话,谨慎的胡大爷不为所动避免了一场骗局,而惊慌失措的章先生损失了10万元现金。
天上掉“馅饼”不为所动
天降横财80万元,只要部分公证费即可到手,天上掉个大“馅饼”,你会心动吗?近日,胡大爷莫名收到一封信件,里面装着北京养生堂保健股份有限公司成立21周年庆典的中奖单,并附带一张公证书,胡大爷随意刮开中奖区,刮开后吓一跳,发现自己中了80万元的大奖。但胡大爷没有动心,他知道天上不会掉“馅饼”,这只是骗子的一个诱饵。于是他找到本报记者,希望记者对此骗局进行曝光,提醒市民谨防上当受骗。
“我自己都没有买过这个公司的产品,甚至连这个公司都没听说过。我不相信有这种‘好事’,这肯定是针对中老人而设的骗局,知道我们老年人喜欢关注养生,防范意识又相对较低。”胡大爷提醒市民,尤其是中老年朋友,收到这样的来信,一定要提高谨惕,以防上当受骗。
轻信来电损失惨重
而此时,家住毛家的章先生却因一个电话慌了神。一天中午他接到一个电话,对方声称自己是南昌车站派出所民警,说章先生涉嫌一起贩卖毒品案,现在办案单位要求章先生到银行去冻结自己的账户,而且不得跟任何人说。
一向老实的章先生一听自己牵扯到贩毒案,被吓坏了。这时,对方又打来一个电话,自称是刘警官,要求章先生立即到附近银行进行账户操作,否则会被拘留。这下可把章先生急坏了,思前想后,他赶紧将自己账户上10万元资金转到刘警官所提供的“安全账户”里。
章先生并不知晓,他被卷入了一种常见的电信诈骗骗局,10万元资金一去不复返。
牢记“三不一要”
谨防上当受骗
记者从市公安局了解到,随着金融、通信业的快速发展,借助手机、固定电话、网络等通信工具和现代网银技术实施的非接触式的诈骗犯罪迅速发展蔓延。今年1~10月份,我市共破获电信诈骗案件50起,其中协外39起。
据警方介绍,常见的诈骗方式包括利用手机、电话或互联网等,假冒银行、电信、公安、税务等单位工作人员,以“网银升级”、“刷卡消费”“引诱汇款”“购房、购车退税”“中奖”“汇钱救急”“电话欠费”“无偿提供低息贷款”“高薪招聘”“销售廉价违法物品”等手段。警方分析,尽管骗术层出不穷,手段不断翻新,但万变不离其宗,最终都落到一个点上,就是索要受害人的银行卡、密码和账号。
警方在此提醒广大市民,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人们遇事不要慌乱,行事多谨慎,不贪图小利,不轻信各种莫名其妙的信息。具体做到“三不一要”,一是不轻信,即不要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和手机短信,不管不法分子使用什么花言巧语,都不要轻易相信,要及时挂掉电话,不回复手机短信,不给不法分子进一步布设圈套的机会;二是不透露,即巩固自己的心理防线,不要因贪小利而受不法分子或违法短信的诱惑。无论什么情况,都不向对方透露自己及家人的身份信息、存款、银行卡等情况。如有疑问,可拨打110求助咨询,或向亲戚、朋友、同事核实;三是不转账,即学习了解银行卡常识,保证自己银行卡内资金安全,绝不向陌生人汇款、转账。万一上当受骗或听到亲戚朋友被骗,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并提供骗子的账号和联系电话等详细情况,以便公安机关开展侦查破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