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拾金不昧
他们说的老人是村里一位小学退休教师张志峰。今年10月,73岁的张志峰在地里干农活,坐在路边休息时见一辆电动车飞驰而过,似乎有东西掉落在地上。他朝着电动车大声喊:“喂,停一下!你掉东西了。”然而对方没有察觉丢了包,也没听见张志峰的呼喊。张志峰走近一看,地上是一个女式包,打开发现里面有近2万元现金以及手机、银行卡等物品。“谁家赚钱都不容易,等她发现东西掉了,肯定会回来找。”张志峰决定在路边等失主,“而且,带这么多现金在身边,说不定有急用。”
约20分钟后,一名妇女骑着电动车,速度很慢,不时左右张望。走近了,张志峰发现她一直在流眼泪,便问她是不是掉了东西。那位妇女哭着说,今天赶集,她在镇上银行取了2万元钱,花几百元钱买了一个新手机,结果回家路上,手机和钱都丢了。张志峰见她把东西说得清清楚楚,就拿出捡到的女包给她:“你看看有没有少东西。”那位妇女告诉张志峰,她是洞村乡枣木村委的,这些钱是丈夫叫她取来急用,发现包不见了,她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张志峰就劝她:“找到就好,赶紧回家吧。”妇女从包中拿出1000元现金,想答谢张志峰。一方要送,一方坚持不收,钱在两人之间推来推去。最后,妇女将钱扔在地上,骑着电动车走了。
三日后,又是镇上赶集的日子。张志峰没想到,这么巧再次遇见丢包的妇女,原来,这一次是她和丈夫特意找来。丈夫认为妻子给的1000元答谢礼太少了,他拿出2000元现金和2条烟,张志峰坚持不收,快步走回家去,夫妻俩只好留了张志峰电话,说等过年时再来拜访。一位东边村村民告诉记者,张志峰捡钱的事,没跟村里的人提过,“有人看到人家追着送钱才知道这事。”后来同村人问张志峰,失主叫什么名字,电话多少,张志峰都说不知道,“钱还给人家就是,我问这些干嘛。”直到前阵子,村里有人办酒席,这一个多月前发生的好人好事才被大家传开。村里人聚在一起闲聊时,都说他做这件好事不奇怪。张志峰是一位有着41年党龄的老党员,教了几十年书,村里、镇上有退休教师活动,他都积极组织;有退休教师生病、逝世,他都会去关心,能出一份力决不推辞。
一个村的齐心相助
在双林镇,记者发现,人们更爱谈论谁做了好人好事、谁家的“后生”孝顺有出息。正是这种氛围让“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理念深入人心。半个月前,熊家村委大路村小组的年轻人做了一件他们认为应该做的事,许多人都为他们竖起大拇指,说“这些‘后生’真难得”。
王瑞女是大路村一位92岁的高龄老人,常年独居。11月下旬,老人逝世,留下的几百元钱不够办丧礼。村长黄火根告诉记者,王瑞女老人只有一个女儿,嫁到几公里外的村子,人也孝顺,可惜经济条件非常困难,“她女儿身体不好,曾经动手术切掉一部分胃。”老人过世,女儿没有向外求助,村里其他人看在眼里,主动凑钱帮忙。两位年轻人黄小军、黄韵打电话告诉同村好友,发起捐助,100元、200元,最多的捐了500元,就连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都特意寄钱回来。加上村委、村小组捐的1000余元,最后共筹集6000余元。
这些年轻人主动寄钱不是偶尔为之,而是村里扶老爱老氛围浓厚,对老人的照顾关爱在大家眼中是一件平常事。对于像王瑞女一样的独居高龄老人,村里每到过年过节,都会送去慰问金,年轻人回到老家也会自发去看望,为老人买米买油。六七年前,王瑞女老人眼睛渐渐看不清,一个人住在老房子里,每到大雨、大雪天气,黄火根一大早就会去看她是否遇到困难,是否需要帮助。后来,村里进行新农村建设,黄火根提议专门建一栋老年房,让村里的高龄老人住在一起。他告诉记者,农村很多中年、青年人在外打工,老人住在儿子家未必得到多少照顾,还会觉得孤单,“老人们住在一起可以互相关照,还可以说说话。”目前,村里的老年房有6位老人入住。
双林,素有“中国夏布之乡”的美誉,以其山清水秀的环境和豆腐、豆芽、活水鱼“三鲜”闻名市内外。近年来,双林镇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镇”“国家级生态村镇”“全省农林经济发展百强乡镇”等称号。双林人说,好环境、好食材要归功于双林的泉水,从地底涌出,源源不断,清澈甘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淳朴民风滋养更多好人好事不断涌现,如泉水一般,无声细流,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