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吹响,2014年以来,该区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努力争创全省改革创新示范区,建立了6个改革创新专项小组,先后出台改革创新配套文件72个,重点在制度机制、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一项项重大改革接连推出,势如破竹,多项特色创新工作在全市率先推行,在全省领先,甚至在全国有一定影响,让群众切实享受到更多改革红利。
先行先试,特色凸显,打造改革创新“渝水样板”
“受交通环境的制约,偏远农村群众到乡镇办事不便”、“农村留守妇女、儿童、老人居多,政策程序不清,往往要来回跑几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为切实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该区在罗坊镇试行村级民事代办工作,对解决农村群众“办事难”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
随后,在全区全面推广,在每个行政村村委会明确一名村干部为民事代办员,其他村干部以及各村小组组长为民事收集员,为村民代办事务,开创了群众诉求干部解决的联系服务群众新模式。活动开展以来,该区共成立村级便民服务代办点182个,每个代办点均配了至少1名民事收集员和代办员,纳入全程代办事项达28项,全年累计为群众收集事项47844件。
在社会治理方面,该区率先在全省创建乡镇商会和商会党委,积极探索创新社会治理工作的新方法和新思路,涌现出商会参与环境治理、扶贫助困、捐资助老等一系列先行先试的特色和亮点。该区率先在全省农村创立了基金会式居家养老模式,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居家养老基金会”5个达850万元,建有27个颐养之家名。
敢闯敢创,创新驱动,激活经济发展“一池春水”
近年来,该区率先在全省启动“星火燎原电商服务中心工程”,建立了区、乡、村三级电商网络体系,建成囊括近500个品类特色产品的淘宝渝水展示馆;成立了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万名电商免费培训普及工程”进展顺利,涌现出了一大批优质电商企业;全区在各类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上注册的中小企业数量达478家,并培育出从事农村电商的网商87家,农业相关产品网上日交易量达13.4万元。
为进一步提高财政预算分配的科学性和公平性,该区率先在全市实施零基预算改革,从严控制预算追加事项,全年节省政府财力1600多万元。同时,将区级部门预算单位的结转结余资金管理与零基预算改革结合起来,建立结余资金管理的长效机制。去年,全区共清理收回财政存量资金5712万元,其中清理收回区级部门预算单位结转结余资金952万元。
善作善成,普惠共享,释放改革发展“民生红利”
在改革创新工作中,该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优先推动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的重大改革,以改革红利释放发展潜力,让老百姓共享深化改革带来的实惠。
以“学为中心”为主题,多举措推动区域性课堂教学改革。全区参与课改的中小学校共35所,参与班级240个,教师920余人,学生人数达12460余人。各校立足实际、借鉴学习、自主创新,进行本土化改造。一年来,各校课改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多元格局。
推行乡村卫生计生一体化管理模式,解决农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近年来,该区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和推行乡村卫生计生一体化管理等措施,提升乡村卫生医疗公共服务硬件条件和供给水平。投入资金515万元,完成了65所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34所乡村卫生室实行了卫生计生一体化管理,消灭医疗空白村11所,解决了当地群众就医不方便的问题。